张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清初的四大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其艺术风格和主张与同时期的“四王”等画家有着明显的差别,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以其强烈的个性及艺术特色,深受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画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本卷尽可能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僧”作品,按作者划分、以年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次,并附录诗文题跋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份欣赏和研究“四僧”艺术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系丛书之一,本书彩色图画,印刷精美,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内容直观而又清晰,是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精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既可欣赏也可珍藏,集两者于一身,实不可多得。
张大千(1899—1983),二十世纪中国 杰出的画家、书画鉴藏家之一。张大千是我国近现代 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在收藏市场中也极受欢迎,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本书收录张大千 收藏价值的作品,均为大尺幅作品,堪称神品。在体例规范上,既有全貌展示,又有局部放大,附画作具体信息及内容解说,旨在成为临摹、鉴藏、研究张大千的 精品之作。
在这本书里所呈现的水墨作品,就是那些曾经深藏的文化,由于它们有许多是极为反传统的,恐怕难为一般人接受,所以多半未经发表,即使作者对自己的学生,都不曾展示。或许过去大多数认识我的人,都以为我是一个拼命钻研传统的画家,直到此书呈现,才发现原来刘墉也有反判的时刻。 在这本书里,依照编年排列作品,读者可以明显地见出,在作者的作品的背面有四个特质,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不断地浮现。 一、喜爱描写夜色,尤其是月夜。从最早期的《王守仁诗意》、《爱降城外月如霜》到近期的《雪山月夜》和《夜之华》,并从此发展出许多荒寒暗色调的作品。 二、常用折皱喷染的技法。作者认为中国的长纤维纸,由于柔韧而不怕折皱,加上强力的吸水特性,最适用于折皱、喷染、遮掩、防染的技法。 三、立体几何造型的分割和数学式的
荣宝斋出版社编辑的《百鸟图集》,辑我院教授霍春阳先生、贾广健先生及画坛新秀张晓彦先生的花鸟画作为册。“百”即多也,他们以多品种的禽鸟入画,以利天下画人。霍春阳教授是当代中国画坛代表性的国画家,他的国画创作,不停留在中国绘画表现形态的探索之中,而是继承中国绘画“技进乎道”的文化传统,从绘画特征深入到文化内涵之中。他注重探寻中国绘画语言与中华文化的表里关系,通过对中国绘画特有的笔墨语言的千锤百炼,体悟中华文化所包含的基本人生态度与精神情操,复次将其转化为自我别有之绘画语汇,通过对绘画语汇锤炼研究,把握文化对人生的修持与造就。霍教授为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寂寞执教于我院数十年,孜孜以求,谆谆化育,培养国画人才不计其数,有着丰厚的国画教学体验。尤其对国画理法的参悟,自有一招,别是
......
石鲁,原名冯玉珩,因崇拜石涛和鲁迅,遂改名石鲁。他在1919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一个大地主家庭,15岁开始学画,20岁到陕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曾编导过电影。一到陕北,他就被当地人民的淳朴、憨厚、勤劳、刻苦的性格迷住,从民间艺术中吸收了大量营养。解放后就留在西安,担任美术领导工作,画了传世作品《古长城外》。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和西安美协一批志同道合的国画家,组织成立了“国画研究室”,对国画创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当时美术界称这些画家为“长安画派”。文革中石鲁受到残酷迫害,为了活命,他从西安逃跑,整日躲在荒山野岭,像野人一样生活。 艺术特色:石鲁是一个天份过人的画家。他早年从事版画、漫画、连环画、年画等创作。并写了不少剧本,其《暴风雨中的雄鹰》、《金银滩》都被拍成电影。
藤本——中国老年大学书画教材 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较强,但精力、体力和记忆力等相对较弱,且多为晚年才开始学习书画,书画基础较差,所以所著的书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要有简明易学的技法。本丛书针对老年读者的需求,按题材分册,便于同一题材深入学习,技法尽可能概括全面,同时师范作品相对印刷较大,便于老年学者观摩学习。本册为山石分册。 老年书画教育的意义还远不止老年同志学书画本身的作用,它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老同志学习上的刻苦认真,常常让人感动,他们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更是年轻人效仿的榜样,而他们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将会带动和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以及亲朋好友,影响到他们所在的社区乃至社会,这对于普及和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希
晏少翔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人物画家,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学习从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一招一式,而是广泛涉猎,精研细考,独辟自家风貌。本书收录了晏少翔先生的精典作品上百幅,主要有《竹光绿润石色青交》、《梅林春色》、《调鹦图》、《秋江出峡》、《荷塘小景》、《春桃仕女》等。
活泼生动的形式,图文并茂的版面,浅显易懂的语言,精美有趣的插图。
在这本书里所呈现的水墨作品,就是那些曾经深藏的文化,由于它们有许多是极为反传统的,恐怕难为一般人接受,所以多半未经发表,即使作者对自己的学生,都不曾展示。或许过去大多数认识我的人,都以为我是一个拼命钻研传统的画家,直到此书呈现,才发现原来刘墉也有反判的时刻。 在这本书里,依照编年排列作品,读者可以明显地见出,在作者的作品的背面有四个特质,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不断地浮现。 一、喜爱描写夜色,尤其是月夜。从早期的《王守仁诗意》、《爱降城外月如霜》到近期的《雪山月夜》和《夜之华》,并从此发展出许多荒寒暗色调的作品。 二、常用折皱喷染的技法。作者认为中国的长纤维纸,由于柔韧而不怕折皱,加上强力的吸水特性,适用于折皱、喷染、遮掩、防染的技法。 三、立体几何造型的分割和数学式的计算
甘肃美术历史悠久。以彩陶、青铜艺术为代表的远古美术显示了我国先民文化的灿烂。汉唐之际,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甘肃铸就了古代文明与艺术的辉煌成就,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民族艺术瑰宝余脉绵延,为中华民族美术史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的美术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 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生活、歌颂时代的优秀美术作品,形成了一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美术队伍,而莫建成先生正是这支队伍的带头人直流之一。 在当今中国画坛,莫建成先生的名字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在我的眼中,莫建成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工笔画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美术事业践行者、推导者。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