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按照张先生的作品类型、内容及其寓意分为12册: 《都市风情》 《弄堂里的三毛》 《抗战烽火》 《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 《盼望曙光》 《三毛新生记》 《童心未泯》 《追求进步》 《老骥伏枥》 《速写人生》 《艺海浩瀚》 除了有大家非常喜爱的三毛作品,本套书还收录了大量由其后人提供的有关张乐平先生艺海生涯中各个时期、各个艺术领域精彩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首次曝光在大众视野,非常珍贵。 全书除了有从全国各大博物馆中收集的张乐平先生原稿作品,有从各个时期期刊、报纸整理出的张乐平先生漫画小品,还有从全国各地图书馆收集的张乐平绝版书中的作品,共计3000多幅。规模大、质量高,有较强的总结性,不仅记录了张乐平先生的艺术脉络,也是新中国诞生与发展的艺术见证。 编辑拿到这套书的书稿时,惊喜于张乐平
意大利雕塑家布鲁诺·瓦尔波特,1959年出生于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艺术家,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木雕艺术家之一”。2010年布鲁诺开始专注于木雕作品。风格简单干净,线条细腻,尤其在人物表情刻画上非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图录:怒吼》由姜陆等主编。《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图录·怒吼(精)》中这420余幅木刻,大多为20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以往,我们看到了太多“新兴木刻运动”的“革命意义”,仅将其当做“宣传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它的艺术价值不应被“遮蔽”,它的艺术成就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
中国书画名家全集书系包括了吴昌硕、石涛、八大山人、沈周、文徽明、郑板桥、董其昌、任伯年、王原祁、王石谷、金农、黄慎、王鉴、龚贤、虚谷、徐渭、恽寿平、袁江、袁耀、李鱓、王羲之、王铎、颜真卿等三十多位为知名的书画家,他们对现代绘画与书法影响深远。近现代名家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大师均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丰富的营养,受益无穷,齐白石称他们是300年来领袖群伦的画坛巨擘。 “明四家”是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貌和杰出的艺术成就称誉画坛,其画风曾左右一时。其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山水画的传统;唐伯虎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他们各有所长,先后齐名。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具有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
本书编撰以敦煌研究院对敦煌莫高窟各朝代洞窟壁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共筛选、复原敦煌莫高窟各朝代壁画代表作品232幅。内容涵盖了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经变画,朝代历史跨越一千多年。壁画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工业、农业、商贸、驮运、民俗、宗教、艺术等各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迁。从艺术角度看,这些壁画有人物、动物、花卉、山水、图案、建筑、乐器、舞蹈、服装、饰品、人物发髻等,画面内容特别丰富。
黄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河北省蠡县人。早年师从赵望云学习中国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美术记者、编辑、创作员,1982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91年创建炎黄艺术馆,任馆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黄胄画集》等多种画册。 黄胄是擅长描绘西北边疆民族生活的画家,经过长期深入生活的写生和创作实践,以速写入画,揉速写线条于国画用笔,使点现人物生气勃勃、自由奔放而又充满激情。其代表作有:《维族舞》、《庆丰收》、《日夜想念*》、《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 黄胄作品的生动性和他对于人物造型自如的掌控能力也许是值得众多经过科班训练的艺术家研究借鉴的案例。
内容简介
在敦煌壁画中,引人注目的形象,除了飞天,就要数千姿百态的音乐舞蹈了。从北凉到元代1000年间,不同表现的乐舞,几乎是朝朝各异,代代翻新。敦煌莫高窟也可以说是一部厚重的乐舞形象辞典,大多数洞窟里都保存有形象各异、姿态有别的乐舞,在琼楼峻宇、乐池舞榭中绘着成组成群的乐队和单人、双人的舞蹈,是我国文化史上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是一本敦煌壁画中舞蹈声乐部分的临摹本,设计上希望在书籍呈现、作品本身与敦煌之间找到一种原始的联系和平衡,尽可能的还原出敦煌的时代感与沧桑感。整书大部分都是手工完成,封面选用了特别定制的毛边纸,采用手工装裱拼贴效果。在内页的设计上,所有的画稿都根据需要设计了不同的残卷效果。呈现出有年代感的凄美,与绚丽摹本的华美形成强烈对比。看上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技法独特,画科众多,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这次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组织专家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仔细梳理,历经数年,从中选出十位具有广泛和持久影响力的画家,选取其经典之作,汇集成册出版,以飨读者,其价值意义十分巨大。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里人。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画山水。笔墨坚实豪放,虽草草点缀,而意已足,形成沉着酣肆的风貌。亦作细笔,于谨密中仍具浑沦的气势,人称“细沈”。取景多江南山川和园林景物。兼工花卉、鸟兽,善用重墨浅色,别饶韵致;也偶作人物。书法遒劲奇崛,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一时名士如唐寅、文徵明等,咸出其
虚谷(1823~1896),清末画家。僧人。俗姓朱,名怀仁、虚白,字虚谷,号倦鹤、紫阳山民。安徽新安(今歙县)人,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不茹素,不礼佛,也“从不卓锡僧寺”,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卖画为业,自谓:“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与任伯年、顾鹤逸、吴昌硕、倪墨耕等书画家友善,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绘花果、禽鱼、山水著名,运用干笔偏锋,敷色以淡彩为主,偶尔用强烈对比色,风格冷峭新奇,隽雅鲜活,无一笔滞相,匠心独远,开具一格,吴昌硕赞为“一拳打破去来今”。
。。。
蒋兆和(1904~1986),现代人物画家。生于四川泸州。1920年流徙上海,以画肖像谋生。1927年与徐悲鸿订交。次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图案系教员。1930至1932年,在上海美专教素描。1937年执教于京华美术学院、北平艺专。1947年徐悲鸿聘他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顾问。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流民图》(局部)与任伯年、吴昌硕作品入选日本版《世界百科全书》第20卷。擅人物画、肖像画,运用勾线擦笔之法,造型细腻逼真,画法质朴,融合中西。代表作品有《流民图》、《与阿Q像》。
“四僧”是指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渐江、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的合称。皆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新朝,志不可遂,便循入空门,借助诗文书画,抒写身世之感。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他们的艺术风貌各有不同:渐江“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鬣”的笔墨功力;髡残“沉着痛快,以谨严胜”的酣畅淋漓,八大山人“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的怪诞奇崛;以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戛戛独造,可谓“抟弄乾坤于股掌,舒卷风云于腕下”。四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画家,以激情洋溢,深情凝蓄、个性鲜明的艺术,开创了时代的新风,直接影响了扬州画派的兴起,并在以后三百年来为后人所敬慕,影响极大。画集共收录四僧作品450余幅,大部分为首次面市,弥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张大千的名字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从50年代徐悲鸿称他为“五百年来人”,到1983年去世时楚戈评之为“后的大师”,半个世纪,前后呼应,足以证明他在这一世纪的中国画坛上的特殊地位。张大千在画坛活动的60多年间,在国内外举行过无数画展,关于他的新闻报道、艺术评论真是不可胜数,我们特别提出徐悲鸿与楚戈的评介,不仅因这二语广为人知,更因为这两个人的艺术观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而又都是传统中国画的革命论者,与张大千的艺术道路是分道扬镳的,这点更能说明张大千的艺术自始至终都是为这个时代所接受的,在本世纪的画坛中具有超然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