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按照张先生的作品类型、内容及其寓意分为12册: 《都市风情》 《弄堂里的三毛》 《抗战烽火》 《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 《盼望曙光》 《三毛新生记》 《童心未泯》 《追求进步》 《老骥伏枥》 《速写人生》 《艺海浩瀚》 除了有大家非常喜爱的三毛作品,本套书还收录了大量由其后人提供的有关张乐平先生艺海生涯中各个时期、各个艺术领域精彩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首次曝光在大众视野,非常珍贵。 全书除了有从全国各大博物馆中收集的张乐平先生原稿作品,有从各个时期期刊、报纸整理出的张乐平先生漫画小品,还有从全国各地图书馆收集的张乐平绝版书中的作品,共计3000多幅。规模大、质量高,有较强的总结性,不仅记录了张乐平先生的艺术脉络,也是新中国诞生与发展的艺术见证。 编辑拿到这套书的书稿时,惊喜于张乐平
本书所集是作者伊凡·威廉斯四十多年所致力研究的,产生于 19 世纪广州的外销工艺品 —— 通草纸水彩画的成果的全体内容。书中除向读者介绍 通草纸水彩画的成因、材质的制作、主要的生产者及通草纸水彩画在欧洲各国流传的历史,同时配合图片以主题形式向读者详细介绍当时中国广东的 一些风俗。为难得的是,书中图版的 200 多张通草纸水彩画是从欧美各国 29 家博物馆及画廊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极具代表性、极其精美而且国内罕 见。本书中英文对照,中文部分由中山大学程美宝教授译编。
2013年5月20日,由中国壁画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另眼识家珍"--山西省百处古代壁画遗址掇英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300余幅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普敖拍摄的山西古代壁画遗址照片,引起了美术界专家再次聚焦山西古代壁画。本书在展览基础之上编撰成册,由著名美术家、中国壁画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侯一民担任主编并写序,精选了武普敖近三十年来以山西省内许多常人难见的遗址为对象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珍贵图片,旨在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角度审视山西壁画的珍贵遗存,力求唤起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八年抗战是中国历*为悲壮和惨烈的一章,中国军队、艺术家和老百姓团结一致,用各自不同的武器谱写了一段不屈不挠的史诗。而其中版画艺术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历史上没有哪个画种能像我国现代版画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其锐利的批判锋芒和不妥协性,使美术与抵抗外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国土沦丧、日本帝国主义层层封锁,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岁月里,这些木刻版画在抗日救亡中发挥了强大的宣传力和战斗力,为民族团结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危难历史的见证,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当代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警示后人不忘国耻,本丛书特编选了抗战期间的 300 于幅左右反应抗战主题和抗战胜利后的纪念性作品,以再现日本侵略战争给世界,尤其是
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旨在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艺术的方式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充分发挥艺术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教育中的作用,是推进我国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组织实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吸引和凝聚了我国当代美术界具有创作实力的优秀艺术家,他们以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责任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深切感怀重大历史题材中蕴含的博大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把对于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贯注在对
本书是日本著名画家竹久梦二名作合集,包含四十五幅原作复刻版,涵盖日本画、油画、水彩画、木版画等多种领域。每幅画均按原画实际尺寸复刻印制,印刷精美,以大开本、高还原度完全呈现画作原貌。散页装的形式可使单幅作品直接装裱,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图录:怒吼》由姜陆等主编。《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图录·怒吼(精)》中这420余幅木刻,大多为20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以往,我们看到了太多“新兴木刻运动”的“革命意义”,仅将其当做“宣传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它的艺术价值不应被“遮蔽”,它的艺术成就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
《苍茫化境》内容介绍:画,不论中西,均有精神与技巧两个层面,只有它们完满结合,方是真正的艺术。穆家善的中国画创作之所以能受到国际画界的关注,是由于他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丰厚的艺术修养和开阔视野。他以自己的睿智和悟性运用水墨技巧,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科技信息文明社会所缺乏的。他向人们贡献的是不落俗套的有创新锐气和开放气魄的水墨艺术。这一点,对我们当今画界颇有启发意义:不论我们的作品是服务于国内大众,还是面向世界,艺术家必须具有民族文化的自觉精神,必须十分重视艺术品格的纯正,而归根到底必经要有全面的艺术修养。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52公里处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炳灵寺石窟深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先后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角度对炳灵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现有212窟龛、雕像694、壁画龙点睛1500平方米,*特征是以石雕为主,中国占重要地位。寺*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其中石窟彩塑与壁画,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 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同样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炳灵寺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
虚谷(1823~1896),清末画家。僧人。俗姓朱,名怀仁、虚白,字虚谷,号倦鹤、紫阳山民。安徽新安(今歙县)人,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不茹素,不礼佛,也“从不卓锡僧寺”,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卖画为业,自谓:“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与任伯年、顾鹤逸、吴昌硕、倪墨耕等书画家友善,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绘花果、禽鱼、山水著名,运用干笔偏锋,敷色以淡彩为主,偶尔用强烈对比色,风格冷峭新奇,隽雅鲜活,无一笔滞相,匠心独远,开具一格,吴昌硕赞为“一拳打破去来今”。
林风眠初学画,是在父亲林雨农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继而在梅县中学受业于擅中国画的美术老师梁伯聪。1919年到1925年,他留学欧洲,先后入迪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继而游学德国。留学6年,主要是学西画,包括古典绘画与近现代绘画,用了很多时间到博物馆去临摹研究。1925年游学德国期间,他创作了《柏林之醉》、《暴风雨后》、《古舞》、《克里阿巴之春思》等作品,这些作品深受欧洲浪漫派、表现派画家的影响。1924年5月21日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上,林风眠出品多,计有42件;1925年4月,他又有数十件作品入选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博览会中国馆。在这两个展览中,引人注目的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一幅具有象征倾向的群像,描绘西方文化艺术名人荷马、耶稣、伽利略、米开朗基罗、歌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帝国美术学校,1935年回国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在教,建国后曾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能篆刻,传世作品有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柳下闻吟图》等。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傅抱石画集》。他还是一位美术理论家,著有《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美术年表》、《中国美术年表》、《中国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绘画研究》等。
内容简介
和同时代的许多老画师一样,钱松喦并没有进过艺术院校学习,尽管当时的新学已经兴起。从八岁(1907)开始,他即随父亲钱绍起在杨巷镇私塾就读,可以说这样的学习经历并无特别之处,但在这学习的起始阶段,钱松喦倒是对书法、绘画渐生了兴趣,继而又临摹《芥子园画传》,并留心民间画师和民间艺术作品,经常徜徉在裱画店中。直到十三岁(1912)时,方始入其父亲所任校长的杨巷镇立初小,然不久,他即嫌课程太浅而辍学,返村过起了五年半耕半读的日子,并学习国画传统技法。由此可见,钱松喦在国学方面的童子功是有别于同龄人的,这也反映了他的家学。 钱松喦的学历是五年制的无锡江苏省立高等第三师范学校毕业(1918~1923),此间,他受教于书画家胡汀鹭,主要研习石涛、石 、唐寅、沈周等人的画法,同时学习透视、色彩、解剖、光影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