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名燮,以号行,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世籍苏州,明洪武间,迁居兴化,遂为江苏兴化人。少孤贫,天资奇纵,慷慨啸傲,超越流辈。应科举圣祖康熙秀才,世宗雍正举人、高宗乾隆元年进士,官为山东潍县令。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作画,为 扬州八家 之一。书法以篆隶体参合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 六分半书 。有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致,自成体貌。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多不乱,少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自称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藉以寄托其坚韧倔强的品性。本书画集共收录郑板桥书画精品之作400余幅,相当部分为首次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
本书是吴冠中之子吴可雨先生的倾心之作,展现出一位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的风采。书中作品为吴冠中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性杰作,其中多数作品已无偿捐赠给公立美术馆。“父亲的人生快乐就是创造,就是艺术创新,第二大快乐就是看到更多的人欣赏他的作品,认识他所创造的艺术价值。”“父亲走了。但吴冠中没有走,他用毕生心血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艺术,吴冠中将在这艺术中永生。”
《柚木武士军舰画作选(精)》精选了战列舰“山城”号;战列舰“伊势”号;航空战列舰“日向”号;战列舰“长门”号;战列舰“陆奥”号和“长门”号;战列舰“大和”号;战列舰“武藏”号;航空母舰“赤城”号;航空母舰“加贺”号;航空母舰“龙骡”号;航空母舰“飞龙”号和“苍龙”号;航空母舰“瑞凤”号;航空母舰“翔鹤”号;航空母舰“隼鹰”号和“飞鹰”号等军用船图集。
本书讲述了近现代时期对麦积山石窟的勘探与保护。早期丰富的照片、文献以及勘探专家的手稿,为我们展现了大半个世纪之前,麦积山的景象。1941,天水学者冯国瑞先生调查麦积山,后编著《麦积山石窟志》发行,国人始知麦积山石窟。此后先后有西北勘察团和中央勘察团以及一些美术史的学者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察。从这个时期到建立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可以称为早期勘察时期。条件艰苦,筚路蓝缕,是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的创始阶段。
上海,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 这本关于老上海的图集,图片大部分选自哲夫先生收集及捐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各类旧日上海风光、人物的明信片和少量的其他图片。这些明信片和图片述说着老上海的故事,记录着老上海的点滴鳞爪。而它们本身也别有故事。 看完这本图集,你会对上海更加熟悉。如果有机会,带上这本书,到那些有特色的建筑和街道上去看一看、走一走,体验一下老房子,听一听那里曾经发生的种种故事,往昔沧桑与今日风华共存心间。
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的重大事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里程碑。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存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尢不为之扬眉吐气。 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文化部主办了“中国艺术大展”。这个大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中国人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收回香港的斗争为题材,表现和反映了人民群众庆祝香港同归的喜悦心情。因此,它既是一项大型美术创作展出活动,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活动。 “中国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市义化局、上海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局、浙江省义化厅和重庆市文化局等单位协助下,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组织创作和征集剑一批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美术作品。从总体上看,这次大展比较全面地展示出近年来我国美术创作的艺术水平
“秋草爱的色铅笔”套装包括《色铅笔的温柔彩绘》《色铅笔的动物日记》《色铅笔的散步随笔》《色铅笔的狗狗絮语》《水溶性色铅笔的四季花园》《水彩画的写意生活》共6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