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在精彩纷呈的书法类型里,小楷作为汉文字乃至汉文化的视觉呈现载体,也作为日常活动中使用十分频繁的字体,在书法演进长河中佔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写一手精致的小楷成为衡量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学习书法就要溯本追源,择其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堪称典范的法帖进行比照。《小楷名品集》以历史时间轴贯穿主线,从燦若繁星的历代佳作中,本着公认艺术水准最高、传播范围最广、版本价值最珍、师法者最多的标准,精选了两千年小楷书法史上最上乘之作,囊括了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唐摹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苏轼《赤壁赋》、文徵明《莲社图记》、王宠《游包山集》等书史上的小楷名品,又收录了无名高手的《妙法莲华经》《心经》《灵飞经》等稀见的小楷精品,它们承
唐代玄奘取经归来,便开始翻译经文。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后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太宗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史称《圣教序》。此碑将唐太宗、玄奘、王羲之这三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故又名 三绝碑 。此碑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充分完好地展示了王羲之书法独特的超然之美,是艺术上的一次再创造。这件珍迹风格一致、结构匀称,犹如王羲之一气呵成、亲手所书,尤其是将王羲之的书法浑然天成地荟萃在一起,更显弥足珍贵。此碑也因此成为中国历代书法爱好者*重要的教科书之一,被誉为 千古
《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 十七 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为知名,被誉为 天下甲冠 。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本书谨用藏
本书的内容是研究书法的 形 与 势 ,即 书法势 。本书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解释,第三部分是理论应用,第四部分是前期文章,第五部分是书法势理论大家评。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社会评论一步步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完整性, 前期文章 部分让读者了解到 当代书法势理论 的来龙去脉。本书从 势 的角度回答了 书法从哪里来?怎样生存发展?到哪里去? 的大问题。同时从 势 的角度开拓了一个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创作思路,而这个创作思路也是当下书法从传统到创新、从继承到发展的守正创新的艺术创作思路。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末年隶书完全成熟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之事,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现存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结字匀整,结构舒展,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明末清初,金石、考据学兴起,带动了书法书风的转变,大批书法家取法《曹全碑》,客观上推动了隶书的复兴。《曹全碑》犹如书法艺海中的 指南针 ,进一步引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今本书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初拓本为蓝本,以其他版本为参考,精心修补了其中的残损字后将碑文放大出版,以飨读者。
《行书大字典》收录3000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字头,收录上起晋朝下至清末的历代书法家行书书例33000余个。 字头后附列相应的汉语拼音、繁体字、异体字以及简要释义。字头下汇集该字的名家行书书例,书例下方依次标注朝代、作者及出处。 全书采取横式排列,正文前有部首检字表,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宣示表》是三国时期著名书家锤繇的代表作,几十八行,今所传世者或谓王羲之临本。梁武帝萧衍尝评锤繇书法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古今书人优劣评》)。此书笔法厚重,结体宽博,意态古朴,纵横使转,备尽法度,洵为正书之祖。 《乐毅论》为东晋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此文为三国魏夏侯玄(泰初)所撰,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率军征战和荣辱际遇之一生。据传王羲之书写这篇小楷是付与其子王献之的。释智永将此作推为王羲之正书之首。褚遂良《右军书目》亦称此作为王氏正书*。现所传世者均属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氏帖》本、《宝晋斋法帖》本、明《停云馆帖》本、清《快雪堂帖》奉等,其中以《越州石氏帖》本为*。它写得雍容大方,笔势精妙,行笔自然,充分表现了楷书严谨的法度和优雅的神采。
篆隶笔意 是指在今体书 真、行、草书的体势与用笔中兼有篆书或隶书或篆、隶书相杂的某些形式与技巧因素,从而使今体书法中含有某种篆隶书意趣。本论题的研究,既将 篆隶笔意 作为一种书法观念提出,首先对其作出必要的概念涵义界定,树立一个通用全文的概念运用标准。进而对 篆隶笔意 书法观念的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源索流的论 证,确定这一书法观念的历史的存在,指出其崇古尚朴的审美观实质。进而对 篆隶笔意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书风潮流中的作用与表现及其实践成果加以考察,论证其重大的书 史意义与美学价值。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隶书是一种承先启后的书体 它让汉字从象形符号演变为抽象线条,让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二卷 隶书卷,从汉代、唐代及清代的隶书碑帖法书中精选13件名品,如有 隶中之草 之称的《石门颂》, 汉隶之可师法者 《乙瑛碑》, 守古法而庄重严正 的《荐福寺碑》,具有 庙堂之气 的《虞仲翔祠碑》,等等。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石门颂》的高浑奇逸,《乙瑛碑》的气象雍容,《礼器碑》的清超遒劲 尽现隶书的波磔之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其间的古朴庄重与雄放洒脱并存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唐代僧人怀素,俗姓钱,字藏真,玄奘三藏法师弟子。其人嗜酒善书,尤长草书,与张旭并称 颠张醉素 。这件《自叙帖》是怀素自述学书经历,摘录当时名公赞扬其书法的诗文。此作通篇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飞扬。此帖在狂草领域达到了自汉末魏晋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与张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构成了唐代狂草的制高点。今编者将此真迹以不改变行气的形式放大推出,以飨读者。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写意之尤,是能纵灵抒情的书体。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五卷 草书卷,从陆机、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张旭、怀素等13位书法大家的草书作品中精选13件神品,无论是高古醇厚的章草、婉约轻快的今草,还是婉若游龙的狂草、动静兼修的行草,皆收录书中,图文并茂,一一展示。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尽现草书神品的点画之美、意韵之美及藏在其间的自由写意、浪漫灵动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
2021年5月,作者出版了《梦回 二王 :草书 论语 》,由大小统一的165幅草书《论语》作品组成,是作者草书创作的一种实践。 《梦回 二王 :行草先贤经典》 是作者新近创作的行草作品, 内容以经典诗词、画论为主,小中堂、尺牍、条幅、手卷、斗方、扇面、条屏、拼贴等形式都有涉猎 。 200余幅作品 ,每幅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成,倾向于一种完整的形式意味。展现了作者对 二王 行书、行草书、草书的理解与表现,也相对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目前对于各种形制的把握情况,给读者提供了一些书法创作的启示。 为方便读者阅读,书后附有作者所录 经典 的原文。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是在《中国书法史绎 本体卷》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试图在魏晋南北朝宏阔的文化历史与哲学审美背景下来探究阐释魏晋南北书法的递嬗与深层结构及本体化建构。由于其间充斥着复杂的非单一化的书法本体与形上情神纠葛与勾连,从而显示出魏晋南北朝书法历史的内在复杂性与多元性。 本著试图在书法史写作建构中,实现一种由述史考据到艺术史的转变,力证述史考据并不是书史写作的唯一方式。书法史作为现代人文学科,应是开放多元的,并且应该是在整合多元学科的基础上,饶具现代学术活力的人文学料。当然,从学科归类上,它应属于艺术史,而不应该是一般历史学的附庸。应该承认,关于这一点,在当代书法学术界并不是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