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控笔训练都是以楷书线条为主,缺乏行楷用笔的圆转、牵丝连带等特点。《行楷控笔训练 笔画偏旁》包含34个笔画及连写符号、60个行楷偏旁,既有图示讲解又包含对应例字练习。每一页练习之前,先进行控笔线条热身训练,再开始练习笔画、偏旁,帮助新手快速上手、进入练习状态。全书练习体系为:行楷笔画 行楷连写符号 行楷偏旁,逐步提升难度,帮助初学者解决运笔手抖、不会连写的问题,提升练字效果。练习方式以描红为主,适当辅以技法讲解。适用人群主要包括想要练习行楷但不知从何下手的初中以上学生、成人。
《启功给你讲书法》讲的是有关书法的问题。 书法书上有许多的词,有修养的人,读过许多古书的人,对于所用的词汇,所用的解释都可以体会得出来,但到了实践中未必能表现出来。那么就有人将其穿凿附会,就走上了岔路,就越来越神秘,那么操作也越来越神秘。
学习书法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汉隶隶书教程(曹全碑 修订版)》由武道湘编著,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鼓励创作。本书对隶书基本字体进行详细指导,以名家原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 为了配合书法培训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各章节中范字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和书写宜忌作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再针对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的结体规律、章法布局、落款方法及钤印位置等做了详细的理论、创作指导。
《隶书入门基础教程(曹全碑升级版)》是根据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学书需要,结合毛笔书法入门学习的特点精心编写而成。本书以《曹全碑》为范本,从实际出发,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其用笔特点、结字规律、章法布局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本“升级版”优选的特色是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由名家录制的逐字视频。这种直观明了的呈现方式,使学书者更容易领悟书体特点,以提高书法基础训练的效果。不仅如此,本“升级版”在书末附带了碑帖全文,以起到一书多用的作用。
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中国碑帖名品:曹全碑》此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五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县莘里村出土,出土时字画完好,一字不缺,碑移至城内时,不慎下角碰损,“因”字右下半遂缺损。明末时大风折树压碑,自首行“商”至十九行“吏”断裂一道。为汉碑中少有之完好者。出土后曾移存合阳县孔庙东门内,一九五六年人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
书法知识千题共分为书学、书论、书史、书体、碑帖、技法、器用、篆刻八个部分。相较于同类书,更为全面、系统。内容紧跟学术前沿,确保不遗漏近期新研究成果。书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都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比较适合书法初学者及书法爱好者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书法理论水平,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书中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生动和活泼。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近三百年的书学》是近现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附录部分是沙孟海先生关于书法史重点问题、学书经历和体会、书法专业教学的论述。本书是了解中国书法史,尤其是理解晚明以来书法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学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又称《张猛龙清颂碑》等。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五二二)。碑额正书三行十二字,碑阳正文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后刻立碑官吏名十行,碑阴刻题名十一列。原石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碑文记述了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的家世生平及事迹贡献,碑阴为捐款者题名。此碑在宋代已有着录,到了清代经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褒扬推崇,名声大振,曾被后世学者誉为“魏碑 ”。 本书选用之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末清初精拓本。经阮元、李国松旧藏,碑额系其他旧本补配,碑阴为朵云轩所藏陈伯衡旧藏本。整幅皆为朵云轩所藏,碑阳为明末清初所拓“冬温夏清”未损之本,难得之极。碑阴则是百年前旧拓。以上诸本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艺术目前的一代宗师,书画印三绝,而《石鼓文》是其所有艺术的根基。《石鼓文》又称《猎碣》,介乎大篆、小篆之间,是“千古篆法之祖”。吴昌硕在《石鼓文》上倾尽毕生心力,他说:“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沙孟海这样概括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临习和创新:“先生四五十岁所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以后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六十岁以后,吴昌硕熔冶钟鼎、陶器、刻石等文字体势,遗形取神,风骨勃郁,终于自成宗派,独树一帜。《临石鼓文四条屏》是吴昌硕七十五岁时所书,用笔圆劲饱满,线条厚重而不滞浊,沉雄古朴,大气磅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