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既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形成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之美的起点。她在艺术与实用两个方面的博大精深,是任何外国文字无法比拟的:既蕴藏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奥秘,又诉说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绵延不绝。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大篇幅集中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书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有 晋人尚韵 的回味无穷、 唐人尚法 的规矩方圆、 宋人尚意 的曲径探幽、 元明尚态 的婀娜多姿,还有 清人尚碑 的朴茂雄健。
怀素,约活动于八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后来移居长沙。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并热衷草书艺术。约大历七年(772)北赴长安及洛阳,寻求进一步发展。由于他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的激赏,纷纷赠以诗文。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卷。
本书收录吴昌硕先生早期手稿50余份,系整理单独出版,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文人画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才学高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长真、行二体,兼及篆隶,其中以真书成就,世称“欧体”,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家”。欧阳询《千字文》纸本,纵25.5厘米,横304.8厘米。该帖字形修长,结构劲紧,结体疏密自然,擒纵得宜,笔力刚健,秀美典丽。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李邕(678—747),字泰和,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广陵江都(今扬州江都)人。唐代书法家。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而笔法一新。继唐太宗《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李邕《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立,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公园。碑高2.7米,宽1.35米,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共1413字。《大家墨宝李邕的字》运笔博采魏晋及北朝诸家之长,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
臨唐玄宗李隆基《鶺鴒頌》并序墨迹,書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此作全以自運手法臨之,用筆深合唐宋諸大家,其骨肉豐潤處又有勝于原帖,酣暢淋漓,誠爲不可多得之佳構。節臨褚遂良《陰符經》,是目前發現的沈老所臨此帖的墨迹片段。沈老一生致力學褚,當年所臨此帖當不在少數,此臨作初看似是意臨,細觀乃知沈老功力不可及處,筆筆無偃筆,字勢開張挺拔,若非深解褚法,斷不能爲也。節臨顏真卿《自書告身帖》片段和歐陽詢《卜商帖》及王獻之《東山帖》,各有妙不可言之處,雖短札片紙亦彌足珍貴。
《吾家诗稿范曾手书》中,范曾先生整理家族祖上诗稿、以新的书法艺术角度重新加工。诗稿共计13篇,均由作者书写,笔法松弛有度,其书法特点明确,因而,他的这些书法诗稿具有很高的书法学术价值,有助于书法爱好者及临习范曾书法的读者进一步学习范曾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