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曾繁涤编辑整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张善孖、张大千手录的曾熙书画作品的诗文题跋以及这些题跋的释文。张大千、张善孖与曾李二师之间的往来书画诗文。后是与前面题跋相关的书画作品约70幅。此外,尚有朱万章撰写的序言,以及张氏兄弟和曾李二师以及一众友人相关图片资料若干。有些资料是次面世,可以为研究大风堂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与其师曾熙之间的文脉传承艺术流变提供大量珍贵资料,也为收藏他们的艺术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简帛书法大系 马王堆汉墓简帛书法(合集)》系马王堆汉墓简帛精选之书法字帖。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发现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包括一具保存完好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在内的文物3000余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马王堆汉墓简牍书法(合集)》包括有:《马王堆汉墓简牍书法》《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篆隶》《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古隶(一)》《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古隶(二)》《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汉隶(一)》
本书稿为香港近墨堂藏品遴选精品的合集。本辑收录十种:张骏《桂宫仙诗 思补堂诗》、邵珪《赤壁赋》、王鏊《行草四种》、王守仁《致薛侃札》、夏言《西苑进呈诗》、王问《赠云望先生 春梦婆诗》、彭年《闲居赋归田赋》、莫是龙《尺牍集》、娄坚《千字文》、米万钟《栈道十首》。每种都有图版及相应释文,并加注释,末附一至两篇考证赏析性文字,对该帖其人其事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充分发掘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以期读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了解书家的个性与情怀、书作的特色与成就,以及对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脉络作一深入的认识。
《中华小篆大字典》是编者历经几载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的考证。另外,编者根据那些汉字结构的规律性,编撰了约两千多个小篆文字,自古以来,这些文字在相关文献上是没有篆体记载的,填补了小篆字体领域上的空白,对于研究小篆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小篆书法字体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字学研究的价值,尤其是作为书画艺术人士而言,学习书写好篆体,对提升个人修养、艺术修养都有很大的裨益。
石齐,一九三九年生。福建人。擅长中国画,人物、花鸟、山水、书法、油画皆精。曾获世界和平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1963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理事,北京市高级职称(美术)评委,国家一级画家(教授).作品有《迎春》、《霸王别姬》等,《人人都在幸福中》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出版有《石齐画集》等。
中国法书小品集萃是中国历代名家书法墨迹留存在世的大汇总。从唐宋元明到清代,收集了历代书法名家的各种墨迹。有些事书法绘画的题跋中提取出来,有些是从尺牍册页中截录出来,有些是的残留余片,也统一收集在内,集成册,此册为其中宋代部分的北宋卷之一,收集了数十位书法家的墨迹小品,请读者临摹鉴赏。
《自怡书迹·行书卷》是“黄宾虹书法集粹”丛书其中一册。图书精选黄宾虹先生行书历代名家诗词等书稿,以高清形式展示作品整体面貌的同时,用较多篇幅进行局部展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当代书法家俞建华先生、黄宾虹研究学者骆坚群先生等人为本图书撰写评析文章,对黄宾虹先生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了详尽的解析。每幅作品均配有详尽的释文,使读者在阅读鉴赏时更全面了解黄宾虹先生的墨迹信息。
《行书/人美书谱》为《人美书谱》行书卷系列丛书一卷,具体包括:《王羲之行书丛帖(宝晋斋法帖本)》《集王字圣教序三种》《摹王羲之兰亭叙六种》《晋、唐名家墨迹》等。全书四色印刷,精校颜色,力求还原拓本原貌。部分碑帖还在后附有局部放大版本,供读者临习参考。
臨唐玄宗李隆基《鶺鴒頌》并序墨迹,書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此作全以自運手法臨之,用筆深合唐宋諸大家,其骨肉豐潤處又有勝于原帖,酣暢淋漓,誠爲不可多得之佳構。節臨褚遂良《陰符經》,是目前發現的沈老所臨此帖的墨迹片段。沈老一生致力學褚,當年所臨此帖當不在少數,此臨作初看似是意臨,細觀乃知沈老功力不可及處,筆筆無偃筆,字勢開張挺拔,若非深解褚法,斷不能爲也。節臨顏真卿《自書告身帖》片段和歐陽詢《卜商帖》及王獻之《東山帖》,各有妙不可言之處,雖短札片紙亦彌足珍貴。
此卷《心经》,气息冲淡质朴,高古超然,若繁星满天,云鹤高远,观之息心,实乃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完美诠释。
北魏李超墓誌,全称《魏故怀令李君墓誌铭》。二十六行,行二十六字,镌于北魏正光六年(五二五)。清初在河南偃师乔家村出土,旧藏县学明伦堂,现存河南偃师县。《金石萃编》载:石高二尺三寸,横二尺三寸五分,文共二十六行,满行二十六字。此誌书法清隽醇雅,法度严谨,为北魏墓誌中的佳作,为世所重。清人石韫玉《独学庐稿》评此誌:「北魏誌墓之石,笔画皆不工,此石独端好有法,字亦不杂伪体,殆当时名手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为「精品上」,认为是「体骨峻美之宗,《解伯达》《皇甫驎》辅之。」又形容说:「《李超誌》如李光弼代郭子仪将,壁垒一新。」此碑别体字甚多。传世拓本以「陵谷时異」之「陵」字「阝」部未损视为初拓,然拓本多见涂描,有翻刻流传(字略大)。本次选用宝玥斋所藏旧拓「故」字未损本,捶拓精
顾仲安同志积长年学书功力,从初唐楷法入手,又以此为基础,通过智永、陆柬之而上溯二王,再居高临下,遍临苏、黄、米、蔡及赵孟頫的书迹。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毛笔书法的神韵,巧妙地移植到钢笔字中来;细看他的字迹,在王字系统里可以窥见历代名家的痕迹,在继承书法传统方面投入了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探索和创新方面,他更作出了辛勤的耕耘,笔势开拓,字形清劲秀丽,行笔抑扬顿挫,使这本字帖有一种奋进向上的气度,适合当今初学钢笔行书的广大读者临写。顾仲安的钢笔书法既具传统功底又有时代气息,字体结构严谨,点画精熟,还有毛笔书法的韵味。其楷书庄重典雅,娴静大方;行书酣畅潇洒,则劲隽秀;草书飘逸轩昂,雄健自然。
曾熙作为近现代海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其在碑学方面的实践与成就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当时享有盛名。他对碑学的解读有奉为圭臬者,亦有诟病其刻意太甚者,然观其尺牍作品也是自然流露出其书写气质,迥异寻常所认为的做作之气。曾繁?主编的《曾熙手札精粹(精)/张大千研究丛书》选其近百封信札结集精印出版,且附以释文。是研究曾熙书法的难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