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 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 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蒐辑甚博”,“间附己说,亦极典雅”;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细
《近代印坛点将录》是著名学者王家葵先生用前代“点将录”体例,对近两百名活动在二十世纪的篆刻家进行评论的文集。体例因旧,言语文白相间,辞采雅致有理趣。多涉及文献典章,虽是轶闻掌故亦有据可踪。月旦人物,观点贯穿始终,前后呼应,有如应响。整部书是有章法和妙得的。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
沈乐平编的《历代鸟虫篆印精粹(共2册)(精)》選錄鳥蟲篆印範圍,上迄先秦古璽,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下至近現代已故印人,共收錄篆刻作品六百餘枚,涉及歷代篆刻名家三十六位,内容則包括官職印、姓名印、齋號印、鑒藏印、吉語印等。 本書所指『鳥蟲篆印』乃廣義上之概念,即印文中,或點畫棧條屬性、或結字方式及偏旁部首等,具有或部分具有『鳥蟲篆印』之特徵者,即在收錄範圍,以便讀者學習、借鑒、研究、參考。
本书收录的唐程夫人塔铭三种,唐文明元年(六八四)十月五日刻。楷书,十五行,行十五字,撰书人不详。石斜断为二,佚石上大角,开成 行存 ,末行存十三字的斜角残石。石旧在陕西西安,今佚,另有翻刻数种。此铭书法深得王羲之、王献之精髓,又具褚遂良书法风范,与唐代《王居士砖塔铭》异曲同工。本书图版选用过云楼旧藏唐程夫人塔铭三种合册,三种分别为原拓剪裱,原拓整纸与翻刻剪裱,三种合册中有一件整纸本。唐程夫人塔铭存世本就不多,此件塔铭原石整拓未剪裱本,是现今发现的 套,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印林见闻录》是“台湾篆刻 人”王北岳关于篆刻见闻的文章集合,原文 早发表在 《艺坛》杂志上,每篇千字左右,二十余年共发表了三百余篇,多数文章配有印面、边款等插图。印章、掌故、见闻,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内容包括印人印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等。印人印事包括明清篆刻家作品、风格、轶事以及于右任、王壮为、曾绍杰等 书坛印坛的大家的作品、趣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是作者实地考察、多方探讨后总结分享给篆刻同好的知识与经验,较有参考价值。
学习书法就要溯本追源,择其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堪称典范的法帖进行比照。《小楷名品集》以历史时间轴贯穿主线,从灿若繁星的历代佳作中,本着公认艺术水准优选、传播范围最广、版本价值最珍、师法者最多的标准,精选了两千年小楷书法历史记录上乘之作,囊括了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唐摹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苏轼《赤壁赋》、文征明《莲社图记》、王宠《游包山集》等书目前的小楷名品,又收录了无名高手的《妙法莲华经》《心经》《灵飞经》等稀见的小楷精品,它们承载着时代的信息,折射着历史与文化的光彩,从中亦可窥见小楷的演化轨迹,又各具书家人格魅力特征,可谓件件珍品。本书注重版本的筛选和图片质量的把控,在保持原法帖真实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修旧如初,原色印刷,如
本书是哈佛大学的经典教材,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语言版本。本书通过强调电子电路系统设计者所需的实用方法,即对电路的基本原理、经验准则以及大量实用电路设计技巧的全面总结,侧重探讨了电子学及其电路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它不仅涵盖了电子学通常研究的知识点,还补充了有关数字电子学中的大量较新应用及设计方面的要点内容。对高频放大器、射频通信调制电路设计、低功耗设计、带宽压缩以及信号的测量与处理等重要电路设计以及电子电路制作工艺设计方面的难点也做了通俗易懂的阐述。本书包含丰富的电子电路分析设计实例和大量图表资料,内容全面且阐述透彻,是一本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电子学电路分析、设计及其应用的教材。
《书画书录题解》为近代书画家余绍宋所撰,共十二卷,为历代书画著作著录,解题之精审之作,委为部书画著作提要目录。其书录包括了中国历代有关书画艺术、书画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更以考证详尽、评论精辟著称于世。著录著作共八百五十八种,按其性质分为史传、作法、论述等。
《翰墨闻见录》系万君超先生近年来读书阅画之全的笔记,关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艺术掌故,书画鉴定,对于艺术爱好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万君超先生在赏鉴之余,优游文史,于书画史研究尤为着力用心。他在文章中所论述的一人一事、一书一画,大多是习见旧闻,且为世人所熟知,但他却能从某件作品或某人某事的具体细节中切入,发他人所不见,寻别人所不知。虽看似平常,但细读下去,可渐入一片新的天地。那些为常人所忽略处,或是深入不到的关节点,经过他轻轻一拈,便能风起云涌,现出新意,不仅使人们对原来熟悉的人与事有了新的理解和进一步的了解,也得到了真知。
《中国书法家全集: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两位书法家的字是后代人争相模仿的典范。本书手机二王的书法。值得收藏!
伊秉绶(一七五四—一八一五),字祖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职。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伊秉绶喜绘画,工书法。早年曾师从刘墉,后转学颜真卿,与当时著名书家翁方纲、阮元、桂馥等人交谊颇深,并多得指教。他遍临汉碑,有得力于《衡方碑》《张迁碑》等。他将汉隶艺术发扬光大,一家,成为一代宗师。康有为称道他是集分书之大成者,并把他和邓石如并称为碑法的“开山二祖”。有方家评说:“伊墨卿隶书端庄富丽,有庙堂之象,正气浩然之概”,“可谓隶书中之颜真卿”。此外,其行草书亦有“入鲁公之室”的评价。有方家指出,伊秉绶将隶书雄浑苍茫的气魄移入行草书中,淡化了行草书丰富的提按顿挫,信手写来,一派自然。 《伊秉绶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