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物质性”所指并非仅是文房四宝,亦包括书写的形式、书体、版式、装饰、装帧等等,这需要研究者对实物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同时,书法风格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人名传递或融合,书风的形成除了典范来源,看似微不足道的书写物质及技法始终默默地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往往又淹没于“风格”的不断变化中。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研究书法史的一点心得,关注的焦点从书法风格逐渐扩及物质、书写、收藏、政治与社会,等等,试图探索书风形成背后原本就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并对传统书法史论述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一些看法。通过对书法的物质性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对书法史多角度的研究和认识。 书法风格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人名传递或融合,书风的形成除了典范来源,看似微不足道的书写物质及技法始终默默地扮演
汉代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动荡期。书写从日常实用向艺术递变的过渡时期,两汉时期碑刻繁荣发展,涌现出大量刻石,刻石的形制也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数量众多,风格多样。他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在书法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精选汉代经典刻石作品,囊括碑碣、摩崖、石经、题记等。所选汉代刻石从书法特征来看,风格迥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书中内容以图版为主要形式,并附释文和赏评,有助于对汉代刻石深层次地理解和学习。特别是对于院校书法专业系统学习和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979年“马圈湾汉简”的出土,除了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价值外,对研究书法的演变也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可谓汉代隶书中最为恣纵的“变体”,其中包含了隶书、草隶、草书多种风格的样式,笔锋清晰俊逸,纤毫毕现,为研究临习者提供了的范本。《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合集)一函三册,精选其中近二百支,分类编排,放大精印,附有释文,以为临习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