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十五讲》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 书法审美与实践 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 北大书法公开课 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历代章草经典选粹》选用好的版本,收录了中国书法史上历代代表性的章草经典名作30种,分为四种类型:古雅自然的汉代简牍章草;法度完备的三国两晋章草;融入楷法的元明章草;碑帖融合的近代章草。在前言中梳理了章草的发展脉络。读后会使读者对章草的发展流变、风格类型、名家名作等建立清晰的认识,也基本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临习需求。拿着舒适,用着方便;版本精良,印刷精美;选帖上体现学术性,编排上体现系统性;既能与教学配合,也能适合于自学;一册在手即可系统了解书法史上某一版块的经典作品。
三年前,艺术家蒙中在大理乡间,盖了一座书斋,并以自己的笔名竹庵命名之。书斋由建筑师赵扬设计,在苍山脚下,营造出一座兼具现代性与古典江南之美的园林。用八百平米来建一处院落做书斋,在时下的中国算是一件颇为任性的事。一条头条视频以 九个院子的房子 为题推荐这座居所,点击量达到数千万。 两年来,蒙中住在这所有九个院子的书斋里,烹茶洗砚,焚香读书,于山水之间归去来兮,写字忘忧,创作出一系列花笺,并在自己创作的花笺上,以小楷书写了100首意境悠远的中国古典诗词。在陶渊明、王维等大诗人的作品里,将山水园林之美,日常生活之趣,古典诗词之悠,融于书法与花笺之中。 这些作品,由乐府文化结集出版,是为《竹庵里》,《竹庵里》由著名设计师张弥迪打造,突出诗词、花笺、小楷的纯粹安静之美,传达出另一种方式的审
《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为作者五十六七岁时所作行书,结字广大,笔画开张舒展,使转灵活,规整中见洒脱俊逸之气,书法艺术水平很高,可为学习赵字的良好范本。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册收録蔡襄尺牍墨迹本十九帧,从风格上可大致分爲三种。
苏轼(1037年 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 三苏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 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收録苏轼尺牍墨迹十帧,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自由的状态下无意书写,气韵流畅,运笔自如,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间妙趣横生,爲苏轼经典代表作。
本书结合藏品,对清代代表性翰林楹联屏幅书法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研究。其从作品出发,让人们重新认识馆阁体书法。此外,作者通过与多位翰林或其后辈的交往,对馆阁体书法之规矩、要点等进行阐释,并剖析馆阁体的流变、书风等;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对其真赝的辨别亦作论述,供书法收藏者借鉴。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收录的时间横跨清康熙至清末的近70幅翰林书法作品,不乏稀世之作,如罕见的同光四状元屏幅等,可谓研究馆阁体和清代书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幼年随父徙居襄阳(今属湖北),自号海岳外史。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 宋四家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 北宋四大书家 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 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收録十六帧墨迹作品,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对后世産生了极大影响。
王羲之墨迹二十九件,从其类别上可分爲四种,第一种是唐人摹本,如《姨母帖》《丧乱帖》《二谢帖》等,这些书风又分爲两类,一是具有『古意』的作品,有篆隶书的意藴,以《姨母帖》爲其代表;二是字组连带和行草间杂的『破体』书,用笔精到,气势畅达,如《丧乱帖》《二谢帖》等爲其代表;第二种是唐人临本,这些作品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后被法国伯希和和英国斯坦因带到其各自国家,如《旃罽帖》《瞻近帖》《龙保帖》等;第三种是日本人临本,如《初月廿五日帖》《知远近帖》等;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尺牍一作一貌,未有同者,充分反映了其书法的精深造诣和创新精神,对后世和日本书风都産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对我们当代书坛的影响也是一直延绵不絶的。
题跋 与 书论 有着显著的差异。在题跋视域下,清早中期帖学一脉兴盛,书法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规模晋唐的重法尚古思想。乾嘉以后,考据学、金石学兴盛,大量碑拓刻帖拓宽了书家的视野。随着碑版的出现,崇尚晋唐则逐渐变为取资汉魏。书法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考据色彩,从题跋考据来看,帖学属性的书法批评对象亦是清代考据的重点所在,不可被忽视。新见的汉魏碑刻与割舍不去的传统帖学成为书法取法中的一组矛盾。在此背景下,以隶书为中心书体的笔意杂沓观念在题跋书法批评中日渐显露。笔意杂沓观念或为 碑学 涵义生成的内在理路,随之而来的是以力透纸背为典型的技法思想变更。晚清以降,碑帖并究则成为清书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鲜明方向,帖学的回归体现了儒家的 中和 思想。基于此,本文通过规模晋唐、胎息金石、笔意杂沓、力透纸背、碑帖并
张即之(1186-1263年),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从唐人楷法入手,对颜真卿书法有较深入研究,得颜书宽博厚重、雍容大度的形态。后受伯父张孝祥指点,变浑厚为刻急,同时汲取苏轼、朱熹等人的长处,经过融会贯通,终于形成 以行作楷 的自家面目。书法多以长锋硬毫信手为之,笔法得当,提按分明,点画变化明显。《佛遗教经》卷,纸本,纵二十八厘米,横867.9厘米。款署:宝佑三年(1255)夏至日,张即之70岁时书,故宫博物院藏。原爲经折装,后改爲长卷。此卷取法唐朝写经体之精髓,摒弃写经体的呆板之弊,笔法灵动多变,提按有致,结字宽绰舒展。
将军印多为汉魏南北朝时期因战事急迫而临时凿刻而成,虽不及精心铸造印工稳细致,但其线条兼工带写,章法错落跳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面貌。将军印风格的写意性,线条和空间的疏密变化,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当代写意印风汲取营养的重要源泉。 本书为20年来首度整理,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成果,全面收录整理420方传世的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将军印及将军印风格官印。 本书为编者沈乐平根据多年一线高等书法教学经验,结合其多年实践创作、理论研究成果编排体例,并在书后附单字索引、附录反文别册,以对照正文临摹使用,全书编辑符合当下学习篆刻的实际操作需要,是一本专业定制的实用型收藏级资料工具书。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 大字鼻祖 榜书之宗 。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参考。
赵之谦(一八二九 一八八四),晚清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又字撝叔,号冷君、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赵之谦是一位天才型、多能的艺术家,在诸多领域都取得很高的成就,篆刻、书法、绘画、诗文、学术皆爲一代大家。赵之谦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精书画、篆刻。赵之谦善于向前人和同时代各派名家学习,又不囿前人,勇于创新。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 文待诏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杂咏诗卷》,纸本墨笔,纵25厘米,横258厘米,此作书于文征明五十七岁致仕之后。録有文征明自作诗十首,共计670字。曾在清代内府的《石渠宝笈初编》中有所着録,并被评定爲上品,后被收藏于养心殿以供鉴赏。此卷书法体现了文征明典型的行草风格,笔法温润秀劲,稳重而老成,法度严谨且意态生动。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是中华民族高度文明的象征,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艺术瑰宝。本书以朝代沿革为序,分为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近代九个时期,每个时期收录了*著名的传世书法精品,可以帮助广大书法爱好者追寻数千年来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为了使鉴赏者更全面地了解每幅书法的特点,特由专门研究书法的专家,对每幅书法的主题、内涵、意境、技法、布局等进行详细评鉴,使鉴赏者对书法家及其书法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特别适合书法爱好者、书法鉴藏者及广大读者收藏、赏阅。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 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 为细微及 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