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 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 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蒐辑甚博”,“间附己说,亦极典雅”;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细
《近代印坛点将录》是著名学者王家葵先生用前代“点将录”体例,对近两百名活动在二十世纪的篆刻家进行评论的文集。体例因旧,言语文白相间,辞采雅致有理趣。多涉及文献典章,虽是轶闻掌故亦有据可踪。月旦人物,观点贯穿始终,前后呼应,有如应响。整部书是有章法和妙得的。
沈乐平编的《历代鸟虫篆印精粹(共2册)(精)》選錄鳥蟲篆印範圍,上迄先秦古璽,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下至近現代已故印人,共收錄篆刻作品六百餘枚,涉及歷代篆刻名家三十六位,内容則包括官職印、姓名印、齋號印、鑒藏印、吉語印等。 本書所指『鳥蟲篆印』乃廣義上之概念,即印文中,或點畫棧條屬性、或結字方式及偏旁部首等,具有或部分具有『鳥蟲篆印』之特徵者,即在收錄範圍,以便讀者學習、借鑒、研究、參考。
《印林见闻录》是“台湾篆刻 人”王北岳关于篆刻见闻的文章集合,原文 早发表在 《艺坛》杂志上,每篇千字左右,二十余年共发表了三百余篇,多数文章配有印面、边款等插图。印章、掌故、见闻,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内容包括印人印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等。印人印事包括明清篆刻家作品、风格、轶事以及于右任、王壮为、曾绍杰等 书坛印坛的大家的作品、趣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是作者实地考察、多方探讨后总结分享给篆刻同好的知识与经验,较有参考价值。
学习书法就要溯本追源,择其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堪称典范的法帖进行比照。《小楷名品集》以历史时间轴贯穿主线,从灿若繁星的历代佳作中,本着公认艺术水准优选、传播范围最广、版本价值最珍、师法者最多的标准,精选了两千年小楷书法历史记录上乘之作,囊括了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唐摹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苏轼《赤壁赋》、文征明《莲社图记》、王宠《游包山集》等书目前的小楷名品,又收录了无名高手的《妙法莲华经》《心经》《灵飞经》等稀见的小楷精品,它们承载着时代的信息,折射着历史与文化的光彩,从中亦可窥见小楷的演化轨迹,又各具书家人格魅力特征,可谓件件珍品。本书注重版本的筛选和图片质量的把控,在保持原法帖真实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修旧如初,原色印刷,如
1979年“马圈湾汉简”的出土,除了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价值外,对研究书法的演变也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可谓汉代隶书中最为恣纵的“变体”,其中包含了隶书、草隶、草书多种风格的样式,笔锋清晰俊逸,纤毫毕现,为研究临习者提供了的范本。《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合集)一函三册,精选其中近二百支,分类编排,放大精印,附有释文,以为临习之资。
《张猛龙碑》是魏碑名品,启功先生夸赞此碑说:“张猛龙碑于北碑中,较龙门造像,自属工致,但视刁遵、敬显隽等,又略见刀痕。惟其于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此碑原石高清照片尚无出版,《张猛龙碑刻拓对勘》为首次公布。 《张猛龙碑刻拓对勘》拓片部分图片质量高,且有多个拓本对比。参考原石照片可以弥补很多拓片难以体现的细节。
书法,作为一种书写艺术,兼顾了实用与审美,亦包含了文字与绘画两层面,也因此使得它 为重视“临摹”这个基础学习途径。从古至今的书法大家,无不经历了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才得以承先启后,乃至开宗立派地获致成功。由此,“临什么帖”也就成了书法艺术精进的重要关键。全书分成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每一类书体中各收录多幅名帖,如《毛公鼎》《曹全碑》《兰亭序》《寒食帖》《自叙帖》等。除详细说明历史源流外, 透过对名帖的用笔、笔势、结构、用墨等的分析,不只引导读者如何赏析这门艺术, 从学理与实务上提供读者精进书法表现的佳参考依据。
《印林见闻录》是“台湾篆刻 人”王北岳关于篆刻见闻的文章集合,原文 早发表在 《艺坛》杂志上,每篇千字左右,二十余年共发表了三百余篇,多数文章配有印面、边款等插图。印章、掌故、见闻,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内容包括印人印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等。印人印事包括明清篆刻家作品、风格、轶事以及于右任、王壮为、曾绍杰等 书坛印坛的大家的作品、趣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是作者实地考察、多方探讨后总结分享给篆刻同好的知识与经验,较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朱天曙先生多年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经验的结晶,以一对一答初学者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普及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引导点拨读者在学习书法、欣赏名作的同时,领略中国艺术蕴涵的文化精神。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讲解书法入门常识,从笔、墨、碑、帖、用笔等基本概念入手,帮助初学者选择工具、从临摹入手学习书法。 中编以丰富的例子详释各种不同书体的流派演变、经典范本与临习要诀,精选篆、隶、行、楷、草各体的代表名帖,指导读者领略它们各自的形态美与精神风貌。 下编探讨书法的艺术审美,梳理历代书法理论,阐释书法与中国艺术传统的内在一致性。作者还从自身出发,分享了多年创作研究的心得体会,纵横贯通了当代创作、个体经验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
“法书优选·十大楷书”以公众共推的方式,选取历代法帖中很有名的十种楷书作品,并甄选很好底本,以册页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现法帖的典藏价值。图书除完整呈现包括题跋在内的法帖全貌外,另附图文对照别册,配以详尽的释文与注解,便读者欣赏学习。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的一种仪式”。 花一下午,徜徉于汉字的时光长廊;用一辈子,体味书写的敬意与喜悦。
沈乐平编的《历代鸟虫篆印精粹(共2册)(精)》選錄鳥蟲篆印範圍,上迄先秦古璽,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下至近現代已故印人,共收錄篆刻作品六百餘枚,涉及歷代篆刻名家三十六位,内容則包括官職印、姓名印、齋號印、鑒藏印、吉語印等。 本書所指『鳥蟲篆印』乃廣義上之概念,即印文中,或點畫棧條屬性、或結字方式及偏旁部首等,具有或部分具有『鳥蟲篆印』之特徵者,即在收錄範圍,以便讀者學習、借鑒、研究、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