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碑帖精粹》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一套适于日常欣赏与临习的常备字帖。荟萃百家推出楷、行、隶、篆、小楷各书体代表书家代表作品。优选版本遴选上佳版本,精心裁裱,近于原大呈现,与书法原作相对。原色精印由雅昌艺术四色精印,采用特种纸精微还原,图色无可挑剔。标点释文以简体字标点释文,助力读者轻松了解碑帖内容。舒适耐用内文用不反光特种纸,缓解视觉疲劳。锁线胶订,翻阅感好,舒适耐用。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中华碑帖精粹》定位于书法爱好者、初学者临习、鉴赏之用。有如下特点:1. 16开,特种纸,彩色印刷。碑帖主流产品形制,适于最广大读者使用。2.汇集名碑名帖,选用精良底本。3.呈现作品包括序跋在内的完整样貌。4.精心校勘释文,便于读者“读碑”“读帖”。5.以中低价位吸引最广大消费者,使人人买得起用得起。第一辑盒装受到读者好评,现拟推出"中华碑帖精粹"系列盒装第二辑,共20种。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杨沂孙.篆书小雅斯干》由赵宏主编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毛笔楷书起步”这套字帖集描摹与临写为一体,分为《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三册,由浅至深编排,习字者可以按照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顺序循序渐进地练习楷书这种字体。《毛笔楷书起步(偏旁部首)/益字帖系列》是讲解偏旁部首的毛笔字的楷书入门教程,讲解全面细致,浅显易懂,相当于手把手教。既有丰富的毛笔书法知识,又有大量的临摹例字,配以简短明了的文字说明,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毛笔字帖。
文房四宝,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笔、墨、纸、砚;从狭义上说,因时而定,因物而论,因地而名,其内容随时代变迁等原因时有变化。例如从宋朝之后,文房四宝狭义上一般就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但无论广义而言还是狭义而言,文房四宝并非一齐产生,其问世各有先后,各有其自身的形成、演进、完善的过程。本书按时叙事,以事带时,分门别类,对文房四宝的形成条件、主要产地、时代特征、制作材料、技艺方法和演变过程逐一讲述,可以使读者阅后对我国文房四宝的历史渊源、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向以及与其他诸多艺术的彼此关系有一系统完整的了解。
本书是一本学习硬笔书法的不错教材。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近几年,人们对于汉字的书写越来越引起重视。钱老师作为书法名家以及特级教师,对于硬笔书法的研究颇为丰富。本书包括,行书的介绍、行书的四步练习法、整体写法技巧、快写方式和规范字帖等内容。对于想学好硬笔行书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实用的入门基础教材。
由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的《汉袁安袁敞碑(修订版)》简称《袁安碑》,篆书十行,每行十五字,碑穿在第五、六行中间,为汉碑中所仅见。一九二九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二十八里辛家村发现。《汉司徒袁敞碑》简称《袁敞碑》,形制大小与《袁安碑》相仿,一九二三年春在河南偃师县出土。《袁安碑》与《袁敞碑》篆法相同,如出一手,结构宽博,笔致遒劲。本次据初拓本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本书对篆书笔法要诀、墨法、章法等进行了扼要的讲解。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技法讲解更为直观实用。
《弘健砚艺(精)》作者梁弘健将传统砚雕技艺与中国文化艺术相结合,把深厚的书洒、绘画功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并嫁接到小小一方砚台上,潜心揣摩,精心雕刻。他在制砚的创作中,以意、简、精作为原则追求,砚要有意味、意趣、意境,型制要简朴、大器,物象要少,突出主题部分,砚要有文气。梁弘健对“文人砚”的倡导,创立“大岭砚桥”流派,这既是缘于他对端砚石材的珎惜之情,更因为他对端砚持续发展的一种渴求。他是这样倡导的,也一直在这样身体力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显示这一点。梁弘建的端砚作品,构图简洁,綫条流畅,意境深邃,其中突出的一点是他能将诗文、书画、金石融于一砚,使其作品于无声中透出书卷之气。
高庆春,一九六六年生。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中心研究员。中央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石鼓文》为秦代刻石文字,为我国*早的刻石文字。字体多取长方形,因刻于十个鼓形石上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只,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明代藏本仅存四百六十二字。其内容记述周宣王出猎的场面,又称『猎碣』。《石鼓文》出土于陕西陈仓县石鼓山,五代战乱时散失民间,宋代几经周折收齐。其中一石在宋时已被改凿为臼,另一石已不存一字。现流传于世的石鼓文拓本,*著名的是明代安国收藏的宋代拓本,现藏日本。原石现藏北
纸张厚实、吸墨性好。印洒金龙凤纹 美观喜庆、呈现*炫中国风。
《金文字典》以汉语拼音索引为序。以宋体楷书为字头,次有注音(多音字者以专义或常用音为主)。已释读出金文的结体或书写方法的金文,凡在《辞海》《汉语大字典》等中查找不到的皆不录入。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传统法式,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不《中书帖》等。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吴让之.篆书庾信诗 篆书宋武帝敕 篆书三乐三忧》由赵宏主编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泾川县,根据“大魏永平三年”题记,可知南石窟寺建于公元510年,其刻碑者为北魏名将奚康生。奚康生,河南洛阳人,《魏书》《北史》皆有传,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先后任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等。南石窟寺为奚康生所修建,当时动用耗费物力之巨大,史书多有记载。南石窟寺碑原存南石窟寺,民国初年出土于泾川王家沟村。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题额阳刻“南石窟寺之碑”,笔意介于篆隶之间。额上有楷书“石窟寺主僧斌”六字。碑文楷书 23行,行38字,下有断缺,现每行最多存34字。碑文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所谓“功德”,碑阴有出资修建石窟的施主题名,共三列56人。
《苏轼楷书集古诗》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从名帖上选字集古诗,供学习者临摹和习作使用;另一部分是介绍苏体楷书技法,即如何写苏体楷书。技法和理论是从书法临池实践中学到和总结出来的,书法技法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书法临池实践,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写苏体楷书这部分,不是长篇论述,而是用图示、例字写法提示、书法名言、知识片断、名作欣赏、书法习作等形式,介绍苏体楷书的执笔、运笔、笔势、部首、结字、章法、神采、临摹和习作方法,以及学书心态等楷书技法知识。
一、《中国草书字典》(袖珍本)是专为书法家、书法研究者、书法爱好者编辑的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工具书,收入历代书家墨迹及碑版法帖中的草书字体。 二、《中国草书字典》(袖珍本)采用的部首与《康熙字典》的部首基本相同。为帮助读者了解和使用查字的方法,本书列出了每个字的部首。 三、为方便读者检索,本字典列有《部首目录》及音序《检字表》,读者可根据需要,来选择部首查字法或者拼音查字法,更便捷、更直观地查阅使用。 四、在检字表及正文中,所注释的文字采用繁简对照的方法,方便读者参考使用。 五、《中国草书字典》(袖珍本)共收入210个部首,部首次序基本按笔画数目多少排列。检字时,在一个部首里出现的字,其他部首就不再出现。 六、由于本书为书法工具书,力求古代书法的原貌,本书所选用的例字,尽可能撷以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