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汇集了从甲骨文开始至近代书家的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历史书法名家精品的汇编。 本书在编纂中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剪辑、复制、扫描、拍照后再版放大等办法进行搜集,务使表中之字一个不缺,力求字字四体俱全。在编辑体例上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汉字注音、繁简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作为一部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不仅为书法学习提供优秀的范本,同时也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书法技巧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法研习中的章法,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即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方能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本书按书法作品章法分类,全书共10类,展示数百件名家书法作品,内容涵盖古代至近现代书法家,其间还有部分当代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佳作,配以高清图片,展示了条幅、中堂、横幅、对联、扇面、手札、题匾、条屏、册页等,并对章法形式进行阐述,充分展现了历代书法家在艺术创作和章法研究方面的精粹。
《朵云名家翰墨:陈巨来安持精舍印集》收录陈巨来印作近六百方,分“安持精舍印作”、“陈巨来自用印”、“七十以后印作”、“盍斋藏印选”四部分编排,是目前为止收陈巨来印作很多的印谱,其中不少作品为抢先发售公开出版,弥足珍贵。
《宋徽宗书法选》收录了宋徽宗的书法作品《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牡丹诗帖》《夏日诗帖》《怪石诗帖》《闰中秋月诗帖》《棣棠花诗帖》《笋石诗帖》等,书画题跋作品有题李太白《上阳台帖》、题欧阳询《张翰帖》等。赵佶在书法上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本书较全面地展示了宋徽宗赵佶在小、中、大楷及行书、草书方面的造诣,较好地再现了“瘦金体”的独特风格,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及临摹。书籍装帧为仿古籍线装,一函一册,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隋代墓志除了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外,还有着非常高的书法价值。隋代一统南北朝,下启唐代,处在这个过渡时期的书法也有着这时期独特的风貌。由于墓志保存相对完整,字迹清晰,对于书法欣赏与学习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资料。近数十年来,墓志出土日多,以陕西西安地区及河南洛阳地区为大宗,其他如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苏等地亦均有出土。今自一百五十余种隋代墓志之中精选书法较精者八十种,辑为十册。墓志或以书法风格分类,或以家族分类。所有选用的墓志拓片均为精拓原件拍摄,先为墓志整拓图,次为墓志原大裁剪图,少数志盖特殊者亦排有原大图。旨在为书法爱好者及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书法资料。本辑汇集了《隋代墓志精粹一: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墓志、王升墓志、乙弗明墓志、郑祁耶墓志、萧妙瑜墓志、张宪卿墓志、张振妻韦氏墓志
《隋代墓志精粹·第2辑》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海日楼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家沈曾植(1850—1922)的斋号,他为学志广,舆地、律法、医学、儒道释以及诗词、金石、书法,无所不涉,被誉为“道、咸以降学界之魁杰”。本套《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帖集》(共3册)所收录碑帖以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为基础,以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兼顾的标准精心挑选后集结而成。函套内另附别册,由专家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
《官方文书/敦煌书法名品选编》为中文繁体、竖排、四色彩印,并采用艺术纸仿真印刷。自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该书遴选敦煌遗珍中的佛道经文,在收录敦煌书法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编排,根据写经书法特性以原尺寸大小展示作品,高清图示全面展现敦煌遗迹中关于佛道经文的笔墨。
本字典所收榜书,上自北魏,下至民国时期,包括历代名人书迹、石刻、牌匾等。字体以楷书为主,兼及行书与篆隶。为了方便读者的检阅和学习研究,对所选榜书,则尽可能标明出处。不能确定作者姓名的,则署名碑帖名称或冠以朝代名称,如标明 明人书 清人书 民国人书 等字样。篆隶字体则置于楷行之后。 为了能够完好地保存原作的风貌,本字典编纂时,采用了高科技制作技术。为了排版的方便,对原字作了适当的缩小处理。 本字典共收单字头二千二百五十多个。单字头依照《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排列。同部首的字依笔画多少为序,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同笔画数的按起笔之形横、竖、撇、点、折为序依次排列。
《古欢珍庆·赵熊金石题跋集》精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终南印社名誉社长、当代金石题跋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赵熊先生金石拓片题跋作品111幅,涉及吉金、碑志、古砖、古瓦等。全书以历史时期为脉络,内容包括商·周器24幅、春秋战国·秦器17幅、两汉·新莽器45幅、魏晋·南北朝器13幅、隋唐·宋器12幅。赵熊先生的金石题跋作品既有浓厚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百家姓中前100个姓中有83个姓发源于河南,其他17个姓也多多少少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近年来,“天地之中,老家河南”已成为河南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列入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郑州目前正在依托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力打造“中国姓氏之都”。以姓氏文化为凝聚的载体凝聚中华向心力,以根亲文化为聚合的载体聚合世界华人圈,为实现中原梦、中国梦凝聚力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好故事”唤醒“百家姓”的生命力,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初心与原点。此线装本《百家姓五体书法作品集》一函五册,旨在用另一种形式寻根问祖,光大姓氏文化;同时作为当代书法主题创作,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临摹对象。《百家姓五体书法作品集》
20世纪以来,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著述甚多,但研究者多注重文献,从书法作品中钩沉异体并加以考辨者尚不多见。作者独辟蹊径,将书法创作与字形考辨结合起来。收录近4000个汉字的字形演变,借助诸多工具书,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书法异体字进行考辨分析,详细说明了不同字形相同、相通的依据,分析出本字、俗字、古字、今字的根源。既是一部书学体制著作,也是一部能指导中国书法中异体字规范使用的工具书。此书的编写填补了汉字异体字研究的一个空白,对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一大贡献。
上海博物馆是庋藏历代善本碑帖的重镇,《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为首次全面公开上海博物馆的碑帖珍藏,从中甄选出独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孤本、稀见珍本。丛刊以册页函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现法帖的艺术价值与典藏价值。除完整呈现包括题跋、印鉴在内的全貌外,另附别册由专家详尽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释读碑帖原文和观款题跋,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此册《李靖碑》,为吴湖帆旧藏明库装本,为明末收藏家项元汴天籁阁旧藏明库装本。
本书收录怀素书法作品20种,墨迹有《自叙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佛说四十二章经》《食鱼帖》《苦笋帖》等,拓片有《绿天庵瑞石帖(圣母帖)》《秋兴八首》,另有《大草千字文》等知名传世作品。
《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汇集了从甲骨文开始至近代书家的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历史书法名家精品的汇编。 本书在编纂中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剪辑、复制、扫描、拍照后再版放大等办法进行搜集,务使表中之字一个不缺,力求字字四体俱全。在编辑体例上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汉字注音、繁简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作为一部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不仅为书法学习提供优秀的范本,同时也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书法技巧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金文书法大系》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时十年,对目前已知公私藏金文原拓进行全面普查、整理,以原色、原大高清图像、高清印刷技术呈现金文的千姿百态。第一辑首先推出一九四九年前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拓本共计752件,按照金文时期发展及风格艺术多样性,分为商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战国各一册。收录有陈介祺、吴大澂、端方等晚清金石名家所藏珍稀拓本,又有晚清周希丁、近代马子云等传拓名家手拓本,也有如毛公鼎、曶鼎、秦公簋等稀见、首见拓本。每册还将精选少量青铜器铭文实物图像与拓本对照置于册前,二者互为参照,可直观感受金文的独特韵味与笔画之美。该书集资料性、鉴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古文字研究者、书法临习者案头推荐,是金文书法在当代传承与弘扬的又一力作。
本字典所收楷书,主要选自晋唐时期,历代名人碑刻、法帖。 为了方便读者的检阅和学习研究,对所选楷书,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 为了能够完好地保存原作的风貌,本字典编纂时,采用了高科技 制作技术。爲了排版的方便,对原字作了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处理。 本字典共收单字头三千多个。单字头依照《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排列。同部首的字依笔画多少爲序,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同笔画数的按起笔之形横、竖、撇、点、折爲序依次排列。
本书收录以甲骨、铜器、玉石、砖陶、竹木简牍、绢(含帛、绫)、纸等为质地的中国古代法书作品,按历史朝代编排,本册收录魏晋南北朝的法书作品。
蔡襄为“宋四家”之一,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蔡襄手札精选》收录蔡襄手札作品二十余种,包括《荔枝谱》《大研帖》《澄心堂帖》《伏审帖》《暑热帖》《安道帖》《离都帖》《京居帖》《陶生帖》《远蒙帖》《谢郎帖》《山堂诗帖》《思咏帖》《蒙惠帖》《扈从帖》《纡回帖》等。此套书还有《文徵明小楷精选》《祝允明墨迹精选》《傅山墨迹精选》《王铎墨迹精选》等,内容上精选各家代表作品;制作上在保存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将图片去除底色,并附以释文;装帧上皆为仿古籍线装,一函一册,宣纸印刷。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奇珍,尤其在东亚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远在上古时期,随着中华民族祖先对文字的发明,就有了书法艺术的诞生。自有文字记录的商周始,历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等诸朝,自甲骨文、金文、石刻、碑书等演绎,发展出篆、隶、草、楷、行等诸体,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形成斑斓辉煌、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并深受广大中华文化圈人士的喜爱。 由于汉字对中华文明传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独有的结构特性和书写方式,书法艺术历来深受统治阶层和文人的重视,能写一手好字也成了历朝士子的标配,书法家相对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书法艺术在今天得到新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广大中老年人业余休闲生活的*。由于书法教育在今天得到空前的
《袖珍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合辑本》以古代经典诗词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经典碑帖草书范字集合在2000余幅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 本集为《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系列的合辑本,内容分为《菜根谭》、《小窗幽记》、《人间词话》、《文心雕龙》、山水诗、爱国诗、游仙诗、题画诗、书论、画论、小品文、《世说新语》、律诗、绝句、宋词、曲赋短文等文章,分别以行书和草书的形式呈现,为8册的合辑本。本合辑本拟采用较好的纸张印刷,盒套设计成可以手提的形式以方便购买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