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古代隶书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隶书结体庄重,是我国书法中的重要书体之一,以隶书来书写对联,文辞深厚且卓有古意。本书严选从古至今知名书家的隶书对联,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使读者不仅在拟联时有所参照,也能借此思通古人,得到美的享受。隶书为我国书法中重要的书体,许多读者苦于在隶书练习中没有合适的行文内容作参照,或者有合适的内容,却不知如何去写成对联,本书正可在此方面对读者有所助益。此外,本书所选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面均有很好的体现,是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楹联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本书为中国古代篆书的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篆书楹联,不仅能反映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能使读者在书法造诣上有所提高。 本书所收皆为篆书中的名家名对,艺术水准和文辞水平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不仅能反映我国深厚悠久的楹联文化,也能使书法学习者、爱好者,在优美的文辞中学习如何去安排篆书楹联的书写,如何去体会楹联的精神气质。
本书为中国古代楷书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楷书是我国书法中的著名书体,是广大群众学习练习书法的必学书体,楷书楹联,不仅能反映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能使读者在书法造诣上有所提高。 本书所收皆为楷书中的名家名对,艺术水准和文辞水平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不仅能反映我国深厚悠久的楹联文化,也能使书法学习者、爱好者,在优美的文辞中学习如何去安排楷书楹联的书写,如何去体会楹联的精神气质。加入读者能于此得到一些书法方面的收获,那便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怀素(七三七—?),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自叙帖》,墨迹纸本,草书。横二八·三厘米,纵七五五厘米。凡一二六行,六九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历十二年(777),怀素四十一时所书。内容为自叙习书经历,及时贤对其书法的赞评。全篇圆润、遒劲、狂逸,气势磅礴。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评曰:“大草书,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有不可形容之势。”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系列丛书由书法专业教授傅如明、刘天琪、刘逊芝三位专家担任主编;浩瀚文化编辑制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针对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使用。本系列丛书所选碑刻拓本及墨迹传本均为很好善本,汇聚海内外很好碑帖善本资料于一体,并附碑帖原尺寸拉页挂图,是书法临摹、欣赏的很好范本。
本书系“古今楹联经典”之一,精选历代行书对联一百副。作者以明清书家居多,字数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十言以上对联数幅供学习参考。在选取标准上,一则注重文辞雅重,内容蕴藉,反映古人的文房清趣和立身之志,二则选取具有较高书法艺术水准的对联,转益多师,方便读者实际临摹借鉴。冀能为读者提供一本既便实用,又可欣赏的行书对联读本。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唐诗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市场面广。集字古诗词图书为书法学习类常见推荐品种,市场面广。与同类书相比,本书中的集字作品面貌更完整,创作参考性更强,且本书中所收集的集字作品量更大,基本为定价相近的同类书的三至五倍。
本书一个版面呈现一首完整的王羲之行书集字宋词,共有一百首,供读者临摹学习、创作参考和欣赏研读之用。本选题为书法学习资料类图书,市场面广,且本书内容丰富,整整有100首集字宋词,比市场上的同类书多出三到五倍。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米芾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唐诗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市场面广。集字古诗词图书为书法学习类常见推荐品种,市场面广。与同类书相比,本书中的集字作品面貌更完整,创作参考性更强,且本书中所收集的集字作品量更大,基本为定价相近的同类书的三至五倍。
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的造诣都很深,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从制印开始,又学习书法辞章,最后取得绘画成就。本书选取《吴昌硕临石鼓文》中的字词,通过重新编排整理,集结成经典佳句,其书范例丰富实用,讲解细致,步骤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示教直观。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唐代著名书家怀素晚年回归故里零陵。公元七九九年,他在绢地上写下这件小草千字文,末署"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於零陵书。时六十有三。"此作共八十四行,一千零四十五字,人称小字贞元本。在其传世墨迹中,此作极为珍贵,并有一字一金之誉,故又名"千金帖"。有方家评说,此书萧散平淡,无一丝火燥之气,真正达到了"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笔墨意趣老辣稚拙,"似有能,似无能,已入极境"。明代著名书家文徵明评此墨迹"应规入矩,一笔不苟"。这件墨迹宋元时藏在内府,人间罕见,明代中期,为嘉兴姚公绶收藏。其纵二十八点六厘米,横二百七十八点六厘米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此册为《颜真卿三稿》。
本丛书编排条理清晰,内容直观、明了,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资料性,可谓“无师自通”的学习效果。适用于入门及低中端初学者的学习状况,编者在步骤说明中尽可能做到明白易懂,让读者对照步骤说明就能拿起笔来尝试书法的学习;在大力开展学校书法教学的当下,此书的出版对于大学选修课程的学习极为适合,对于中、小学的教师的书法基础培训也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赵孟頫临圣教序,所见三种均为印本,一种末款为“大德六年四月十七日为栖鹫老人书,子昂”,一种为“延祐五年九月吴兴赵孟頫临”,一种为张逸希藏本,落款为“皇庆二年三月廿五日临于车桥寓舍,子昂”。本书所刊为张逸希藏本,是否为真迹尚有争议,但从这一墨迹本中能一窥《集王圣教序》的临习笔法,对于字的学书者颇有裨益。
穴雁塔圣教序移建于永徽四年(653),由太宗、皇太子李洽(后来的高宗)撰文,褚遂良书。唐初是楷书初步成熟的时期,在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的背景下,《雁塔圣教序》有着浓厚的行书味道,即在这块楷书碑中,可以看见许多的行书笔画。 这次使用的拓片是宋拓本,在历代传下来的拓片里是数一数二的。我们通过对原碑的研究,发现很多细腻的部分在拓片上漫有显示出来。这次公开的照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全面了解《雁塔圣教序》的原貌。碑中大量修正的綫条告诉我们,这块碑的书法曾经被修正过。从修正的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联想到建碑时的一些不太正常的情况。褚遂良是当时的宰相,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留下这磨多的修改的笔画。 杨守敬到日本介绍漠唐碑刻以后,日本书法界对碑刻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与杨守敬有过直接交流的日下部鸣鹤的弟子比田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登上了山东邹县的峄山。峄山因在孔孟故里,《尚书》《诗经》中多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丞相李斯受命立石纪功,即《峄山碑》。《峄山碑》命途多舛。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到。然后是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绝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有拓本传世。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弟子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唐代李阳冰即以“李斯之后千古一人”见称。徐铉所摹《峄山碑》,尽管已然是“玉箸篆”风格,仍能体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颜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平叛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颜鲁公”。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颜体”。是继王羲之后对后世影响优选的书法家。《祭侄文稿》,纸本。行书。二十三行,二百三十五字,又涂抹三十四字,合计二百六十九字。纵二八·八厘米,横·五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黄庭坚评曰:“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祭伯父文稿》,或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告伯父文稿》。为颜真卿祭其伯父颜元孙及一门去世者之
《赵孟頫楷书习字帖(修订版)/中国书法教程》从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入手,剖析楷书大家赵孟頫的楷书经典作品,并附版本精良的原色碑帖,释文专业,是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欣赏,临摹和掌握楷书的上佳范本。
孙过庭,名虔礼,字过庭,唐代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作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或富阳(今属浙江)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工文辞,擅草书,师法二王,宋代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书谱》,又称《书谱序》、《运笔论》,孙过庭撰并书于垂拱三年(687),历来被誉为“词翰双绝”: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后人学习草书之优选范本。本书所刊纸本墨迹,为《书谱》卷上,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余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谱》,纸本,草书,书于垂拱三年(六八七)。共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余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是书法目前绕不开的书学论著和草书杰作。《书谱》确切的名称应为《书谱序》。从篇末“今撰为六篇,分为两卷”的表述可知,这只是一篇序言,正文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然而这样一篇序言却在艺术主张、学书步骤、书体功用、基本技法、创作学习、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皆提出了独到见解。孙过庭,名虔礼,以字行。官至率府录事。天授元年(六九〇)暴卒于洛阳,时年约四十四岁。孙过庭作为一个天才型的理论家和书法家,一千多年来极受推崇。如唐张怀瓘称其“工于用笔”,“有天才”。米芾《书史》认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总之,《书谱》继承了“二王”,在用笔上传承了晋法,因为是墨迹本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此册为《颜真卿自书告身帖、裴将军帖》。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此册为《孙过庭书谱》。
《杨凝式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代表作,纸本墨迹,纵26厘米,横28厘米,凡7行,共65字。此帖存世墨迹有3个藏本:无锡博物馆藏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罗振玉藏本。一般认为罗振玉藏本为真迹,其余为仿本,但罗振玉藏本已不知去向。此帖是杨凝式致友人的一通手札,记述自己午睡醒来,适逢友人来信并赠韭花酱和羔羊肉,充饥之后心中惬意无比,于是写下此信向友人表示谢意。此帖点画平和生动,结体稳健,章法潇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代评价甚高,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将此帖以原作形式出版,方便读者欣赏、临摹其整体气息,对提高书法爱好者水平大有裨益。
这件唐代开国公张谂墓志铭,尺寸1750px*1750px,志文楷书计730字,尺寸和字数之多都是唐志中极为少见,代表了唐代楷书的水平,应为唐代宪宗朝宰相著名书法家张弘靖所书,也是目前查到的张弘靖专享一件书法作品,这件墓志尚是首次面世,书法之精美比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名作有过之而不及,雍容平和、含蓄蕴藉,一派君子风度。法度严谨、外柔内刚、潇散酒脱,此次能由此机遇得以首次出版,必定轰动书法界,引起此碑的研究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