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奔》(2006)《新录鬼簿》(200
怀素生活在中国历为繁荣昌盛的唐代一时任永州刺史的王邕,对治下的这位青年僧人书家倍加称许,欣然与之交游,自谓:“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同时,他还将怀素狂草书法艺术推介给来零陵旅游的大诗人李白(干元二年)、被贬为昭州平乐尉途经零陵(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吏部尚书韦陟、干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尸参军的膳部员外郎卢象、与王邕颇多交往的“郡守王公”窦翼、大历元年至三年间“主运湖南”的湖南留侯戴叔伦等当时一大批名望甚高的文人,又亲自与怀素“同舟北上”……可以想见怀素在当时所获得的尊重,并由此而得以留芳。 怀素圆寂一千多年后,永州地方有识之士仰怀素“狂来轻世界,醉襄得真如”的狂单线条语言和“骤雨旋风,变幻无穷”的狂放意境,遍搜怀素遗迹,将其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和最为的一种书体。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趋,草如走(跑),趋,即走之意,走潇潇洒洒地走,悠悠闲闲地走,而行书字体正是在书写便利的同时具备了潇洒飘逸活泼多姿的特色,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两种,偏于楷书,称为行楷,偏于草书,称为行草。王羲之、李邕行书作品行楷居多,王献米、米芾的行书作品行草居多。 王羲之、王献之、李邕、米芾是历代公认的行书大家。他们的行书既有机同之处,又风张迥异,各有千秋。 五羲之、字逸少晋代人。其行书结体用笔均出于自然而又极尽变化确立了后世行书结体典范,后代行书大家无不取其道行之,本套丛书中羲之行书选用了《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此碑虽为怀仁集王字,但却是羲之存世书迹的珍品,集中体现了王字行书的风范,是为行楷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羲之
《书法异体字典类编》丛书共分篆、隶、草、楷、印章等五种,本书为隶书异体字分册。该书收录常用字的隶书异体字形,取宽泛的异体字概念,主要着眼于字形的差异,其次兼顾字形的艺术性。字头取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以拼音为序排列,根据版面需要,个别字在前后两三行内适当调整。部分常用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时通行繁体字合并而来,本书则分立字头,以求简明,便于读者使用。书本所录字形,主要采自简帛、汉碑和知名书家的作品。适合广大隶书异体字学习者参考学习。
《浙江书法大系·先秦秦汉卷》是对浙江早期书法脉络进行了 系统梳理,可见早期浙江地域书法独特的发展面貌。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几千年来它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方者动峭,圆者柔润。龟甲兽骨的粗重线条、铜器铭文的古朴厚重、尺牍篆隶的蚕头燕尾……将寻常巷陌的窃窃私语,前朝宫阕的悠悠往事娓娓道来。在漫长的书法演变史中草书是极具特色的一种书体。 草书,别称〔藁书〕。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为书法成熟演进中最奔腾恣肆的形态,极龙飞蛇舞之致,融连绵奔突之势,书法家最肆意的想象和最个性的色彩都在此得以彰显。 此本《中华传世草书神品》既适于临摹学书,又适宜收藏观赏。从收藏鉴赏之角度,另附上藏品的尺寸、馆藏处及历史渊源和价值,充分展现每幅作品的魅力,寻历史之足印,飨个今日之读者。
林散之先生(1898—1989)生当碑学中兴之际。他初从乌江范培开习楷书,得安吴执笔之法,继从张栗庵进士学古诗文辞并书法;后至海上,从黄宾虹研习书画,得“五笔七墨”之秘;归后潜修,“大力煎熬八十年”。其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尤浸淫于汉魏碑版并王羲之、李北海、米元章、董思白、王觉斯等。师古法,出新意。融碑入帖,刚柔相济,笔势多变,随手,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的草书艺术再现辉煌。在林老去世8年后的,他的艺术正日益显示出生命力。这真应了林老常讲的那句话:“要站住300年才算数。”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经3年的努力,在林老百年诞辰之际隆重推出涵盖先生各个时期代表作的大型作品集《林散之书法集》。这部书法集精选林作近200件,清晰而全面地反映了林散之书法嬗变的过程和卓越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