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经典临摹字帖》系列临摹字帖从儒释道三家经典中选取了三十种,采用钢笔书法字体排版,A4大小的大16开开本,大号字体,排版疏阔,便于临摹抄写。其中包括:儒家经典(13种)《论语》(三册)、《大学、中庸》、《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了凡四训》、《增广贤文》(二册)、《格言联璧》(二册)、《菜根谭》(二册)、《围炉夜话》、《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佛说十善业道经》、《女四书、女孝经》(二册)、《老人言》道家经典(2种)《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佛家经典(14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三册)、《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二册)、《佛说
我国传统木刻画,远在刻版印刷术大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唐代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印在金刚经上的插画,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建树了新的丰碑。到了明代末年,一六四四年甲申,胡曰从氏所编印《十竹斋笺谱》,运用当时流行的 饾版 、 拱花 之术,曾使彩色套印木刻画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4卷。卷一有 清供 、 华石 、 博古 画诗 等72种卷二有 胜览 入林 无花 、 凤子 等77种。卷三有 孺慕 、 棣华 、 应求 闺则 等72种。卷四有 建议 寿征 、 灵瑞 、 香雪 等72种。
《史墙盘铭集联句》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瑰宝之一。此盘在地下沉睡近三千年,由于古人窖藏技术的高超,以及现代挖掘者的聪明智慧,才使得盘铭出土无损,铭文光鲜如新,字迹形体完整无缺,在历代出土的众多金文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人先写后铸而成形的铭文原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能透过铸造的字体轨迹,展示出墨书的韵味,给当代书家研习金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帮助,是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一件重要标准器皿。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本研究从众多馆藏碑帖善本中遴选了十五种学术价值 的宋元拓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考证、图像分析、数据统计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尝试全面、系统回顾馆藏碑帖、特别是宋元拓本的的入藏过程,梳理馆藏宋元拓本收藏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其次,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了全景式的整理,从拓本的题签、版本、题端、钤印、题跋等几个构成碑帖拓本的主要学术要素入手,力争全面呈现馆藏宋元拓本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内涵。再次,为了 加准确地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学术评价,将馆藏置于 外宋元拓本收藏现状的大背景下,尽量勾勒出国博馆藏宋元拓本与其他现存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自身特色。
本卷书写了《妙法莲华经》卷第三中的《授记品第六》和《化城喻品第七》。其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清末时散出之物,从清代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几经转藏,现珍藏于上海朵云轩。 此经卷,为茂经洞散出前之古装裱,直接用二○幅单层写经纸拼接成,卷首〔米帖〕内包有似芦苇杆样的植物茎杆,〔拖尾〕卷轴内包有黄扬木质之卷轴轩。每纸长度不一,长者大多为四五八毫米,短者仅八二毫米。整卷长七七三九毫米,其中引分长二○四毫米,写经部分长七四五三毫米,拖尾长八二毫米。写经部分之纸,厚而软,纤维细长,质坚实而有韧性,表面细腻、匀整、平滑,透光照看无帘纹,墨迹不透及纸背,色赭黄,当年染过黄蘖汁。经文字迹,墨色乌黑如漆。 经卷之写经部分饰淡墨乌丝栏,栏高二○一毫米,栏距一六毫米至二○毫米不等,每栏书写一行经文。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