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字帖精选唐宋时期名家的诗词和文章,文章有记、跋、赋、文、论、传等。或全篇或节选。形式分为减黑描临、注释。字体书写由著名硬笔书法家田英章、田雪松执行,字体清秀俊美,符合读者书写需求,能*限度提升读者书写兴趣和达到书写效果,即有练习书法之用,也能品读传统经典文化,减是聚读、写、悟于一体的养心练字本。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中国十大行书集》收录了行书作品。
《董其昌书墨禅轩说》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之一,“以画册质量印碑帖”,装帧别致,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董其昌书墨禅轩说》所收《墨禅轩说》又名《墨禅轩说寄吴周生》,此文为董其昌自书,历叙所见古人名迹,收编于董氏《容台集》,为其书论。
弘一大师所书的《药师本愿功德经》是他写经书法的重要代表作,写成于民国丙子年(1936年),大师时年五十六岁,人书俱老,艺术已臻至境。经前东方三圣名号,乃刺血写成,可见大师感天动地之真诚。这部经写成以后,在民国时期就曾经影印流通,受到读者的热捧,至今还有多种版本印行。 这本《弘一大师手书药师经》,收录了弘一大师所书《药师本愿功德经》全篇,重新排版,不仅可欣赏大师的书法,也可作为日常诵读的《药师经》经本,在诵读的同时,欣赏大师的书法之美。本书在书法之后,增编了太虚大师的《药师经讲记》、弘一大师《药师经析疑》等文,以方便读者理解《药师经》的经义。书中还收录了历代的药师佛画像若干,令本书图文并茂。
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人才众多,可谓群星灿烂,苏轼就是其中最璀殩的一颗。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多才多艺,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领先的高度。论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包罗万象,作品数量大,体裁多。随意挥洒,笔墨酣畅;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确如他自己所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论诗,他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成功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反映人民疾苦,抒发个人感慨,还是描写自然景物,大都想象丰富,气势奔放,变化无穷,流畅自然,并隐含微妙精深的生活哲理,在我国诗坛上影响很大。论词,他是一代宗师,词到了东坡手里,完全洗掉了以前士大夫华贵享乐生活的陈腐习气,摆脱了无病呻吟的旧调,开拓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所以有词到东坡如
《金刚经》是中国广大 徒所普遍习诵奉持的一部经典。即便不是 徒,多数知识分子也都会了解和学习《金刚经》。因此,这部经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部《林则徐小楷〈金刚经〉》收录了林则徐手书的《金刚经》全文,同时附有他所书的《心经》《阿弥陀经》《大悲咒》等。同时,本书特别收录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所作的《金刚经决疑》。憨山大师是中兴禅宗的一代祖师,他的《金刚经决疑》深入阐发了全经的微妙幽旨,引导读者认识和开发每个人自心本具的般若智慧,体现了大师对佛法的深刻洞见和独到见解。 普通读者要领悟《金刚经》中所阐述的般若智慧,大师的《金刚经决疑》是一条难得的路径。本书同时还附有《金刚经》的白话文,以帮助一般读者 好地理解《金刚经》大意。书中还配有南宋画僧牧溪的画作数十幅。 牧溪的画作风格简
趙孟頫在《蘭亭十二.一跋》中說:;日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古人由于交通、通信、印刷等的相對落後,一件書法佳構能真正睹其真容,置諸案頭供臨習的機會并不是人人都有。至如《淳化閣帖》那樣的彙刻帖,也多是『分賜大臣』,到元代趟孟頫時,已是一套難求了。趙孟頫之言,已足見欲得佳碑帖敷行之不易。 現代印刷技術空前發達,其印製法帖逼真之程度,遠過古人雙鈎填墨及彙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與縮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現書作的精神風采。這是極方便于書法的學習的。鑒于此,我們選编了一套放大本法帖。首輯、第二輯中包括《大盂鼎銘文》、《散氏盤銘文》、《毛公鼎銘文》、《虢季子白盤銘文》、《張玄墓志》、《崔敬邕墓志》、《張芝冠軍等五帖》、《鍾繇薦季直表》、全旦示表》、《王義
从用笔上看,赵体以中锋为基,干净利落,方圆兼备,给人以绵里裹铁的质感。赵孟颊的书法中正隽永,不偏不倚,起止分明,一笔不苟,且把行书的笔法运用于楷书之中,静中有动,断中有连。结体宽绰秀美,以正示人,外柔内刚,骨力劲挺,寓紧敛于疏宕之中,藏奇崛于方正之内。如果说颜体雄强,欧体险劲,褚体瘦硬,柳体清健,那么赵体应是以秀雅见长了。 赵孟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元史》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实际上,他是以楷书与行书见长。其楷书作品主要有《胆巴碑》、《妙严寺记》、《三门记》、《赤壁赋》、《千字文》、《道德经》等。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心经篆隶合集:林仲兴篆书隶书字帖》是林仲兴先生用篆书隶书两体认真书写的《心经》,共计260字,为了便于读者临习,又以九宫格衬底,放大加底色成为字帖。《心经篆隶合集:林仲兴篆书隶书字帖》既有欣赏功能,同时能欣赏隶篆两书法之美,又能作为临习范本,临摹秦篆汉隶,以此一举两得之功效。
在上海博物馆书法展厅,有一件长卷行书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还有的观众用相机拍下展品中的学迹。这件展品,便是元代著名书家赵孟俯书写的〔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此作緃三十四点四厘米,横四百零八点九厘米,系书家于杭州任上所书。有专家考证,此作书于大德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七年,时年书家五十四岁。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祖訚撰文,由赵孟俯书并篆额,但篆额已遗失。这一长篇大卷,达一各八百言,在赵氏传世墨迹中十分罕见,因而也极为珍贵。此卷墨迹健骨丰筋,体态修长,其流传有绪,后有众多名家题跋。在赵孟俯去世之前不久,书家虞集在卷后题跋中写道:〔集之生也晚,又最后来钱唐,弗获识前代丛林诸尊宿,为之嘅叹。及观子昂学士所书灵隐大川禅师塔铭,俨然东南法社流风余韵犹未泯也。欢喜无量,遂为之识其后云
本书选了一百首内容健康、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诗,请著名书家用篆体书写,每页一首,每首都作为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来创作。由于该书的对象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所以从所选内容到创作的形式、风格都注意到了通俗性与普及性,作品不但要体现出篆体的创作共性规律,而且体现着书家的创作个性在创,作品中不但涉及到字法、章法、墨法等各方面,而且要在统一中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