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控笔训练》《高效练习49法》《符号化练字》《连笔符号口诀》《一行美文》《你的名字2册》 行书控笔训练:以线条连写为主,相比楷书的线条,不只是单一的简单线条练习,而是更强调连写,旨在练习书写的连贯性。另我们的控笔线条和符号相联系,内容安排合理,过渡自然。 高效练习49法:运用49个口诀,快速调整字体结构,直观易懂,高效写出漂亮字。 符号化练字:书写提示 技法图示 练习,让复杂连笔变简单,画符号就能练行书! 连笔符号口诀:24个连笔部首简化行书,高效易学,写好更写快 另有练字打卡功能,有诗词美文,百家姓和常用姓名实战练字。另配视频教学,高效练字。
控笔:夯实基本功,帮新手提升手部稳定性; 快写行楷:熟悉行楷笔画和常见字形结构; 一笔连:精选常用百字,提升连笔能力; 字 我修养:练字同时积累佳词金句素材; 古诗文:回顾校园经典必背古诗文,温故知新。 教程由本书作者夏哲冠亲录教学视频,帮助新手准备把握行楷字的重点、难点,清晰观察书写过程,助力新手练习。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本书选取宋徽宗赵佶传世书作《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作于北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纵三五点一厘米,横一一七二厘米。该作书写的内容为南朝大臣周兴嗣创作的《千字文》,全文书于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底纹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 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 世墨宝”。 当代书画鉴定家杨仁恺评道:“此卷草书怪怪奇奇。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 ,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毛泽东在奋斗求索一生中的墨迹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承载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内容。毛泽东的手书,既是一部思想史、革命史,也是一份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徽州篆刻在明清篆刻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其涉及印学之广、所创风格流派和印人数量之多外,还在篆刻理论、印章鉴藏、印谱出版等方面均有特殊贡献,从明末到近现代,绵延不 ,代有才人。学者董建作为徽州本土的印学研究者,徽州篆刻、徽州印人始终是他主要的研究课题。近十多年来,他陆续发表了几十篇有份量、有新意的研究徽州印学的论文。本次出版的《徽州印学论文从稿》是董建将历年所撰徽州印学文稿重新修订的论文集,以期弥补学术空白,满足印史研究者的需要。
本书以“一字千金”的怀素《小草千字文》为范本编写而成,编者从中精选其有代表性的字和点画、部首,微缩成钢笔字大小,具体讲解草书大师怀素的运笔技巧和结体要领,并设计有描摹、填充、临写多种练习功能,实为学习怀素草书的难得。
在谢稚柳的艺术刨作处r旺盛并不断止向更高境界之时,他发现自己的书作虽已十分熟稔并能[写我胸中逸趣],但若投置于中国传统书法的严格定义和广袤范同,则未免显得单纯。特别是对于自己力图新创的绘画来说,理当更应相融合于书法这一门。就在这时,一场令人料所未及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破坏了所有的秩序,然而却让身陷囹圄的谢稚柳反倒能够腾出时间来,闭门研究自己钟情的书法艺术了。 关于唐代人书家张旭草书之作《古诗四帖》的孰真孰伪之说,一向是学术界争沦不休的话题,也是谢稚柳长期以来着意探索的领域在整个研究过程之中,身为鉴定家的澍稚柳以艺术家的眼光,进一步体验了张旭草书的别样意境。尤其是张旭草书用笔所显现的难度和高度,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创作理想。为此,谢稚柳还花费大量时间,悉心勾摹了张旭《古诗四帖》的
《启功论书法》为啓功著作的启功论书法,书内详细介绍了汉字、书法、画法,以及相关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的理论与其相结合。
《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纵二六点三厘米,横二五三点八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武周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徵集王羲之墨迹,王氏将家藏献出,共十卷,二十八人书。此帖为其中一部分,共七人十帖,分别为:王羲之书《姨母帖》行书,六行四十二字;《初月帖》草书,八行六十一字;王苍书《痴肿帖》,草书,四行二十二字;《翁尊体帖》草书,十二行七十二字;王徽之书《新月帖》,行书,六行五十八字;王献之书《廿九日帖》,行书,三行三十字;王僧虔书《王琰牒》行书,四行三十三字:王慈书《得栢酒帖》,草书,四行二十三字;《汝比帖》草书,八行六十字;王志书《喉痛帖》草书,八行六十字。 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乾隆刻帖后又经火灾,今卷上尚有因火焚而缺笔的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四十岁岁后改写芾,字元章,号海兵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等。原籍太原,迁于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山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此卷为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米书《天马赋》真迹和精飧本已俱不可见,香光此卷,飘逸潇洒,天真自如,堪称董书精粹。赋三百五十字,文句与今三希刻本米书有不同处,知所临为米书另一本。此卷书于甲戎春正,当为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年。距今三百五十八年。 董书传世较多,仿本摹本诸赝品亦不少。此卷后有清代名家数人题跋,足见流传之绪
本册类编篆书选用了大篆、小篆合编的方式,以便利于常用篆书的查找对照。前一部分是古朴端庄的大篆,后一部分是规整修长的小篆。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叫法,出于对先人的尊重,秦小篆以前的文字即被称为大篆。大篆字体多见于青铜器上,故亦可依据文字的载体称作金文。中国古代把青铜称为金,众所周知,青铜器的代表器物是钟和鼎,故其上铸刻的铭文亦可称作钟鼎文。我们所选的四篇铭文,都是西周金文的代表之作。《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整体面貌浑然大气,行款茂密、用笔方正。《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是西周晚期的金文名篇。《毛公鼎》是四篇铭文中字数最多者,圆劲宏壮,显示着贵族的豪气;《虢季子白盘》疏朗整洁,不露锋芒地展示自己的风格;《散氏盘》凝重中蕴含着草率,生动欹侧,耐人寻味。《说文解字》以
学习书法就要溯本追源,择其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堪称典范的法帖进行比照。《小楷名品集》以历史时间轴贯穿主线,从灿若繁星的历代佳作中,本着认可艺术水准很高、传播范围很广、版本价值很珍、师法者很多的标准,精
《史墙盘铭集联句》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瑰宝之一。此盘在地下沉睡近三千年,由于古人窖藏技术的高超,以及现代挖掘者的聪明智慧,才使得盘铭出土无损,铭文光鲜如新,字迹形体完整无缺,在历代出土的众多金文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人先写后铸而成形的铭文原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能透过铸造的字体轨迹,展示出墨书的韵味,给当代书家研习金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帮助,是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一件重要标准器皿。
《千字文》,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纂,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与《百家姓》《三字经》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临习《千字文》可深悟中华汉字之精华,习得文学语言之深邃内涵。 本套书是随时随地可以书写+阅读的便携卡片式书法字帖。通过书法临习国学经典,延续中华经典文脉,传承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随着央视“中国书法大会”的热播,中国书法越来越贴近生活、走近大众,浸润到我们日常中来,甚至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假期或旅行之时,都可以信手提笔临习书法,让生活增添文墨书香之韵, 增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摆在我们面前的近百幅作品,作者中既有老一代重镇书家林散之、肖娴、陈大羽、费新我、沈鹏、王学仲、孙铁青、周妆昌、刘艺、冯其庸等人的作品及启功先生的题签,也有当代书坛中坚中年书家及后起之秀青年书家的佳作,作品形式多样,中堂、对联、条幅、斗方、横批、扇面应有尽有,也均体现出了作者的水平,好诗好词加好书,使这一本作品集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价值,加之所有诗文均以中、日、英三种文字注释,也将有助于将红楼梦诗词推向世界,使更多的中外朋友进一步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及表现中华民族之魂的独特东方书法艺术的价值,这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事业,将会受到红学界、书法界以及中外文化界人士的欢迎和关注。
王羲之幼年跟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勤于探索,融汇草隶、八分、章、行诸体,而自成一家。传世的代表作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丧乱帖》《十七帖》等,而尤以《兰亭序》最为著称。《王羲之行草书集字帖:宋诗元明清诗》选录大家所熟知的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元明清诗各数十首为创作内容。从历代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等书迹中选取所需之字,将每首诗集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其中的用字及整体章法布局都做了精心安排,对广大读者进行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年,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易学好记。它对于中华姓氏文化和中国汉字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此文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千字文》《三字经》并称为“三大蒙学读物”,极适合书法临习。 本套书是随时随地可以书写+阅读的便携卡片式书法字帖。通过书法临习国学经典,延续中华经典文脉,传承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随着央视“中国书法大会”的热播,中国书法越来越贴近生活、走近大众,浸润到我们日常中来,甚至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假期或旅行之时,都可以信手提笔临习书法,让生活增添文墨书香之韵, 增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