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 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 ,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秋明集》是沈尹默出版的 部诗词集,1925年由北京书局 。据研究,1925年一版一印的《秋明集》目前只有 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各藏一本,此《秋明集》是为第三本。 珍贵的是,此《秋明集》全本天头处均有沈尹默用其 擅长的小行书朱笔批注的诗词,所书内容为他创作的《秋明室杂诗》59首及《秋明长短句》82首。朱批诗词创作时间为1940年至1948年,并有大量修改,是沈尹默先生自己保存的孤本底稿,弥足珍贵。沈尹默不仅是书法大师, 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在中国新诗运动中,沈尹默是一位前驱者,虽然他的新诗数量不多,但艺术上有相当的成就,历来受人重视;至于他的旧体诗词,造诣很高,尤其是词,在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惜他的诗词作品现在不易集中看到,这对于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是很不方便的。基于此,编辑、出版一本较为 的沈尹默诗词集,
本书原为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秘书方建勋编写的大学通识课教材,全书从甲骨文开始,历述篆、隶、楷、行、草、硬笔书法的特征和欣赏方法,并介绍书法、篆刻、文房用品相关的知识。文笔通畅朴实,生动有趣,同时配有丰富的图例,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 作者认为提升书法鉴赏眼光,要了解作品背后的世界。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诞生于某一特定时间与空间。鉴赏者只有对书法家完成作品的那个特定时空有所了解,才能穿越历史时空,拉近自我与书法家的心灵距离。书、印都为“心画”,每个书法家的作品都是他生命的照现,照现出其个人的气质、胸襟、性格、情感、修养等。书法,它在照现个体生命品质的同时,也把艺术家对身边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的理解化蕴在其中。所以,我们欣赏古代的经典书法,不仅是娱乐消遣,还是我们的生命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九件尺牍的珍贵墨迹。据专家考证,这九件尺牍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至崇宁五年间,系书家五十岁后之书迹。有专家评说,这九件书札,「在书风上,长短肥瘦,纵横如意,展现了书家后期趋于圆熟自足,平淡而有天趣的风格。」九件书札规格分别如下:「面谕帖」高二十五点五厘米,横四十三点六厘米;「致伯修帖」高二十五点四厘米,横四十三点二厘米;「晋纸帖」高二十三点七厘米,横三十九点一厘米;「苏氏王略帖」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五点九厘米;「贺铸帖」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六点八厘米;「丹阳帖」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二十二点八厘米;「致伯充帖」高二十五点三厘米,横二十一点六厘米;「惠柑帖」高二十二点七厘米,横三十三点二厘米;「戏成口王司谏帖」高二十三点九厘米,横
本书以“一字千金”的怀素《小草千字文》为范本编写而成,编者从中精选其有代表性的字和点画、部首,微缩成钢笔字大小,具体讲解草书大师怀素的运笔技巧和结体要领,并设计有描摹、填充、临写多种练习功能,实为学习怀素草书的难得。
《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传为王羲之所书,其祖本已无可考,陈元靓《事林广纪》记载的北宋署名“采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当时流行的“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订而成“一百韵”的,但其书已不传。元刻《草书百韵诀》是现存较早的刻本,共计七十六韵七百六十字。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十二年(1584)曾将三种有关草诀的本子汇刻,分别名《草诀百韵歌》(共一百零六韵一千零六十字)、《后韵草诀歌》(共三十七韵三百七十字)、《草诀续韵歌》(共四十二韵四百二十字),且亲自写序、跋。其后明万历二十年(1592),范文连奎馆上石,称为《集古草诀》,万历四十一年(1613)韩道亨书写墨迹本,名亦称《草诀百韵歌》。此外,明代的《三才图会》中也录有《草诀百韵图》。而董其昌等大家也曾书写过此诀并有本传世。这些传本的内容多有重复
周慧珺的突出成就不仅在楷法,而且流溢在她的行草书上。她学行草始终徘徊于魏晋唐宋之间。年轻时学《兰亭》,一临就是数十通,草书则醉心于黄山谷、智永、孙过庭、高闲、旭素、二王,行书则独钟情米芾。她临摹时力求于形似中笔法,每临一帖,几可乱真,但更可贵的是她并不以形似而自诩,而能遗貌取神,化裁增损,并由博返约,融会贯通,而白成一格,如蜂之采花,酿成其蜜,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她作行草时,解衣盘礴,如郢匠运斤,有一种磅礴万物、挥斥八极的气势和力量,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走盘,汩乎其来,沛然而不可止遏,既沉着又痛快,笔笔从腕力中析出,毫不凝滞,观其作品,使人于不可言传的意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在章法布局上,她追求整体的精神团聚和局部的奇正错落、浓淡枯润、疏密虚实的统一,她的行草若流电激
1.字头齐全,书体完备本书选取3000余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字头,用简化正楷字依笔画顺序排列。字头下方列相应的繁体字、异体字。提供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狂草、楷书、行书等10大类汉字书法字体,收取上起殷商下至清末民初的历代书例32000多个,下方均标出朝代作者,展现3000年汉字书法艺术之流变。2.书例,保持原状本书汇集甲骨、钟鼎、简牍、帛书、碑碣、刻石等书迹及历代书法名家的墨宝,难得一见,弥足珍贵。读者在纵览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的同时,亦可临摹、练习历代名家的经典书法。为了排版上的需要,我们只对书例的大小进行缩放,没有进行任何修饰,以求保存原貌。3.编排合理,易于阅读版式别具匠心,编排疏朗有致,工艺考究精良。为照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采取横排形式。正文前的笔画检字表方便读
书名取自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二王之外有书,斯可与论书”,此话被后人看作“碑学”与“帖学”分庭抗礼的标志性宣言。作者通过对碑学历史反思性的研究,深度梳理了清代“碑学”的脉络、旨趣与实践。 清初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从汉隶到楷书的石刻文字书体(铭石书),被视为古代书法学习的新资源,进入学者、书家等文化精英的视野,甚至成为经典。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噪下,用“碑学”来笼统地指称石刻书迹的学习,风气渐盛,并与“帖学”对举。而“碑学”的含义涉及书体的演变,书法观念、趣味的异同等等,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描述代表人物的书法活动,通过揭橥“碑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深化了我们将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