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社会伦理的重要支撑,是先辈留与我辈的为人之范、治家之策、处世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日读家训》由中书 协主席孙晓云书法小楷书写创作,并配有每篇家训概述和原文。内容精选了历代家训三十则,时间跨越先秦、汉魏、唐宋、明清;既有六经的《尚书》《周易》等名篇,又有《帝范》 《女诫》等先贤训诲,更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传世名作。这些作品多出自先哲、名贤、大儒、文豪之手,内容涵盖劝学励志、修身处世、治家为政、慈孝和睦等方面,堪称 集我国传统家规家训之精华。
一、《草字编》(新编)是以原《草字编》为主体,补充部分近、现代草书名家所写草体字汇编,也是由真书查草书的字典,供书法研究工作者、古文物研究工作者、文字改革工作者以及具有初步草书知识的读者参考。 二、本编共收自汉以来,至近、现代书家一百四十余人的作品,从传世的碑帖、墨迹及其影印本等六百余件法帖、墨迹中鉴选,分部首剪帖影印,以保存原件的风格及神韵。 三、本编按新《辞海》部首检字法编排。共收入真书首文五千一百四十五字,草字重文五万有余。真书首文下附异体二百七十六字(用方括号标明》及简体一千六百零三字(用圆括号标明》。 四、奉编草字书体顺序是章草在前,今草在后。草字基本上按书家年代编排,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大字隶属左行。每个草字注明书家姓名或引用书籍名称,出自同一书家、书籍者,
北山先生是我老师,在中国古代逻辑史方面如此,在因明学方面,先生对我更是倍加垂爱。 至于书道,原来我们都未提及,而在全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大会上,竟然不期而遇。会议期间,我们在“书”道上好好地盘桓了多次,或书史的问题,或书论的问题,以至各案问题,无不涉及。而且先生的识见之高,涉猎之广,令人由衷折服。特别先生作书时的姿态神情,挥毫运笔完全展现全神贯注、字迹如奔、文驰意舒的气概,有时像指挥着千军万马,有时又像婉约之处子。每看先生作书实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 谈论中我始终以世南先生相尊崇,先生也不时以信本后人相戏……现在想来,愉悦之情恍然如在目前。然而每至于此,欣慰之后又难免以先生已在天上,不禁又戚戚于怀,良久不能自己。日昨虞琴师姐告知一是,我知先生墨宝即将结集,可以更多地读一些遗
《欧斋石墨题跋》是我的祖父朱翼庵先生的一部遗稿,由我的二伯父朱家濂先生誊录校正成编,199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也就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前身)次出版。 原书共四卷,卷一、卷二是碑或刻石的跋,卷三是贴的跋,第四卷补遗,是为朋友的收藏或前人著述所写的文字。四卷题跋之后是全部藏碑帖的目录,并记录了大部分前人收藏的题记、印签、款识,也有少量的按语。 时隔十五年,重新出版《欧斋石墨题跋》,全书仍为四卷,但以时代为序,卷一为秦汉至南北朝、卷二是隋唐、五代十四,卷三为刻帖,卷四遗补。
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榜书作品,需用大笔书就,以臂力或全身之力而为之,其字型较大、点画粗壮、雄浑凝重、笔力遒劲,气势恢宏,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书法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十分盛行。在书法艺术中,榜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门类。《卢中南榜书临摹范本/榜书临摹范本丛书》旨在提供给广大榜书爱好者临摹学习;同时可供城乡社区文化干部在组织社区家庭书法活动中使用。我们通过出版此书,努力做到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于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书法教学活动中。
怀素生活在中国历为繁荣昌盛的唐代一时任永州刺史的王邕,对治下的这位青年僧人书家倍加称许,欣然与之交游,自谓:“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同时,他还将怀素狂草书法艺术推介给来零陵旅游的大诗人李白(干元二年)、被贬为昭州平乐尉途经零陵(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吏部尚书韦陟、干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尸参军的膳部员外郎卢象、与王邕颇多交往的“郡守王公”窦翼、大历元年至三年间“主运湖南”的湖南留侯戴叔伦等当时一大批名望甚高的文人,又亲自与怀素“同舟北上”……可以想见怀素在当时所获得的尊重,并由此而得以留芳。 怀素圆寂一千多年后,永州地方有识之士仰怀素“狂来轻世界,醉襄得真如”的狂单线条语言和“骤雨旋风,变幻无穷”的狂放意境,遍搜怀
抱持很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写经”。本书以弘一法师所书《弘一法师手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其用笔愈见迟缓,结字瘦长,内敛之中不失灵动,圆润含蓄,充满平淡、恬静之气息。
行书是中国文字各体中形成较晚的书体,如今使用的书体大多以楷书及行书。在很久以前,篆书及隶书曾经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体。由于书写的快速又具有实用性,遂成为现在人们的书写体。 行书包括的范围很大,字体形态中具有动感,富有变化及自由发挥,有的行为近似楷书,有的行书近似草书。如此行书在字形上,亦可称为「行楷」又可称为「行草」,在笔意上是形形色色,所以经常被采用为创作美术作品的题材。 行书连笔的顺序,多半按照楷书为基础架构,但有时因笔划上的关系,也会稍有不同之体态。由各类行书中去揣模、研习,可以从中求得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