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维码视频教学:全新吴玉生视频讲解,书法教学即扫即看,重点难点突破,哪里不会扫哪里。 二、完备的练字形式:描红、摹影、临写相结合,弥补单一练字形式的不足; 三、丰富的内容:共有标准教程(讲解48个笔画 83个偏旁 40种结构)、诗词美文(包含诗经、唐诗、宋词、元明清诗词、诗歌、散文共76篇)、常用字范(5500字)、30天练字计划本(与教程同步使用)、特制透明临摹纸80张 四、逐字分解笔顺:彻底解决行楷不会连笔的问题; 五、图文结合、立足实用:新手练字常见问题一网打尽,没有废话,只有干货。 《行楷一本通》分为《标准教程》、《诗词美文》、《常用字范》、《特制临摹本》、《30天练字计划本》五个分册 《行楷一本通》特点是立足练字实际,图文结合,解决新手练字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例如笔尖选多
想必每一位俄语初学者都想写得一手漂亮的俄语。规范、潇洒的俄文书写总是令人赏心悦目。《俄语字帖:快速书写漂亮俄语!》是从俄罗斯雄辩家出版社(Zlatoust)原版引进的俄语初级教材,适合初学者练习俄语书写使用。 本字帖包括俄语字母、单词、短文的书写和连写,相信会为每位使用者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唐会昌元年(841)建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金石萃编》载:碑高一文五尺,宽五尺一寸。字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四字。碑阴刻有“纪纲重地”四大字,还有“大中六年此丘正吉”的题字。此碑原在陕西省万年县安国寺,现移藏西安碑林,此本为宋拓本。 碑中所提到的大达法师俗姓赵,法名端甫,是晚唐高僧。据《高僧传》载,他曾“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震动朝野”,掌内殿法仪十年,地位极高。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圆寂。谥“大达”,因建玄秘塔安放灵骨。五年后,宰相裴休撰《玄秘塔铭》,时任太子少傅的柳公权书写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刻碑。 裴休(791~864),字公美。唐孟州济源人。原籍河东,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因右手六指,故号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生、枝指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江南四才子”“吴中四才子”之一。 祝允明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五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七岁即中秀才。十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三十二岁中举人,以后祝允明便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江苏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允明擅长诗文和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道:“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 祝允明的著作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白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1652)病逝故里,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书画皆善,书法字体笔力雄建、神韵飞动,自成一体,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力道千钧。王铎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长于布局。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令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多在历代儿童教材中得到了宣传,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儿童教材,经过历史的检验,确为传授知识、通晓事理、进行道德教育且易诵易记的通俗读本。 《增广贤文》是清代流传很广的一部蒙学读物,旧时民间有“学会《增广》会说话”的谚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国学热不断升温,蒙学经典更是波推浪涌、方兴未艾。在今天,许多读者慧眼识珠,仍然选择《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自己人生的书目,就不得不让人惊叹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增广贤文》的作者已无从考证,相传是明代中期的一个书生。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谚语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交错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其内容主要是前人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县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政令清简平易。七年(1084),移监德州德平镇。元祜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其间苏轼知贡举,曾聘为参详官。《实录》修成,黄庭坚迁起居舍人。绍圣时新党章悖、蔡卞等用事,迫害元祜旧臣,黄庭坚被劾修《实录》诬枉,责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黄庭坚与
《松风阁诗卷》,纸本,墨迹,纵三十二点八厘米,横二百十九点二厘米。计二十九行,一百五十三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九月,黄庭坚与友游湖北鄂城樊山(今鄂州西山),夜宿松风阁,作《松风阁诗》。此卷用笔圆健自如,结体轩昂妍丽,意态精美清旷,是黄庭坚晚年成熟的行楷体之代表作。 《华严疏卷》,绫本,墨迹,纵二十五点一厘米,横一百一十五厘米,计一百一十三字。黄庭坚书,约创作于中年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内容为黄庭坚应巽上人之请作劝缘疏,于是抄录一首《抽顾颂》并作跋,以助佛缘。整卷笔势遒健,风神焕发,是他盛年时行草书代表作。
本集中收录了不少弘一在闽南期间书写的明信片、书信、手抄佛经等,其中包括1938年冬天弘一离开漳州后写给施家的7封信。编者林可同是漳州人,毕业于中国美院。 半个多世纪前弘一写给施家的信件怎么会跑到如今年仅30岁的林可同手中?1948年,漳州居士刘绵松曾以出书为名,将施家的所有弘一信件、字画取走,又到上海等地收集了许多弘一手迹。但由于种种原因,刘绵松打算编辑的弘一书画集始终没有出版。刘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所有资产由其侄儿继承。 几年前,文物收藏家汪先生得知刘绵松侄儿手中存有弘一画作,立即上门购买。他看到大量的弘一书信被装在一个旧麻袋中,准备卖给收破烂的。汪先生慧眼识宝,花重金买下了这批书信:大约有70封书信,此外还有厚厚的弘一手抄佛经、弘一自述身世的手稿等。汪先生记忆犹新的是,弘一写信,是将来
《智永千字文》,真草二体。据载智永曾书《楷书二体千字文》八百本,散布江东诸寺,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大类。一、纸本墨迹卷。册装。卷首已残,仅存正文二百行,不避隋唐帝讳,又有数字与唐以来传本不同,如“召”,后世本作“吕”等。据考此卷于唐代时即已传入日本。原为谷铁臣旧藏,故一称“铁臣本”。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多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但清代杨守敬等疑为唐人临本。此册即为该本。另有敦煌所出贞观十五年(641)蒋善进临本,已残,存三十四行。二、石刻本。宋代薛嗣昌(薛绍彭弟)据长安崔氏藏真迹于大观己丑(1109)刻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金石萃编》载:帖共八石,石高八寸,宽二尺四寸,满行十二字。其中避唐讳如“民”、“基”等字皆有缺笔,赵德甫断为天宝以后人为之,见《语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