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从众多馆藏碑帖善本中遴选了十五种学术价值 的宋元拓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考证、图像分析、数据统计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尝试全面、系统回顾馆藏碑帖、特别是宋元拓本的的入藏过程,梳理馆藏宋元拓本收藏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其次,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了全景式的整理,从拓本的题签、版本、题端、钤印、题跋等几个构成碑帖拓本的主要学术要素入手,力争全面呈现馆藏宋元拓本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内涵。再次,为了 加准确地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学术评价,将馆藏置于 外宋元拓本收藏现状的大背景下,尽量勾勒出国博馆藏宋元拓本与其他现存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自身特色。
《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精)》为广西著名女书法家王茁的精品新作,书中以《千字文》为创作内容,以篆书书写而成。全篇书写流畅、结构严谨、造型丰富、秀气挺拔、结体尖细、到位,用笔熟练精妙、方折劲峭、平稳,字体疏密处理得当,线条圆熟优美。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始终能吸引欣赏者的目光。 此书的出版,可让读者欣赏到优美的篆书字体,同时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篆书千字文创作内容。
《草书异部同形大字典》是我国部总结中国书法草书书写规律的大型工具书,编著者刘少英先生积15年功夫集草书之始自汉代至清初草书真迹之大成,而又得到当代书坛巨匠启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的充分肯定和亲自校正。本大典汇集75个形符300多个字旁约3万个草字,分为左部、右部、上部、下部、总部五个部类。本大典编创独特,思路新颖,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探讨草书艺术书写规律的一大空白,对初学者和研究者都带来了方便。
内容简介
草字编新编(上下) ,洪钧陶,文物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洪钧陶 原价 ¥320.00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5-01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九件尺牍的珍贵墨迹。据专家考证,这九件尺牍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至崇宁五年间,系书家五十岁后之书迹。有专家评说,这九件书札,「在书风上,长短肥瘦,纵横如意,展现了书家后期趋于圆熟自足,平淡而有天趣的风格。」 九件书札规格分别如下:「面谕帖」高二十五点五厘米,横四十三点六厘米;「致伯修帖」高二十五点四厘米,横四十三点二厘米;「晋纸帖」高二十三点七厘米,横三十九点一厘米;「苏氏王略帖」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五点九厘米;「贺铸帖」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六点八厘米;「丹阳帖」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二十二点八厘米;「致伯充帖」高二十五点三厘米,横二十一点六厘米;「惠柑帖」高二十二点七厘米,横三十三点二厘米;「戏成口王司谏帖」高二十三点九
《河南藏甲骨集成 周口关帝庙博物馆卷》是《河南藏甲骨集成》六卷之一,是将周口关帝庙博物馆所收藏的 67 版甲骨,按照统一编目、核量尺寸、数码拍照、优拓补拓、摹本绘制、释文考释等文献整理程序,系统整理、出版的甲骨文献整理专著。此书为周口关帝庙博物馆所藏甲骨全部 面世,是甲骨学界期待的 史料,可以推动甲骨学研究和商代文化研究,以及世界汉学的研究,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补充、佐证的作用。本书承载的甲骨文献信息,为目前河南考古成果的 系统整理,可补足当代甲骨考释成果,为文博单位和全国图书馆输送学术著作,也为当代甲骨研究学人提供 手的甲骨文献资料。
行书之名早出于《晋书·卫恒传》。“行”本出于甲骨文、金文的路径相交之形,后引申出行走、移动、流动等义。故“行书”之名即体现其书写时有如行云流水,通畅顺利,字里行间表现出流动形态的特征。 行书起于东汉,相传由刘德升所创,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过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缺陷。其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结体和用笔都比较自由,弹性度较高,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明朝丰坊《书诀》说:“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点出运笔节奏轻松自然,连贯不断,藉由点画牵丝与使转的流动感,揭露出楷、隶、
本书汇集了晋唐至明清的行书碑刻、墨迹四十余种,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行书不同时期的*之作。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行书经历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期望收藏家和后者从中可以获得对行书艺术更高层次的认识。
本書以漢代簡牘中除規範隸書外所有草書材料爲研究對象,對漢簡草書的文字特點、書寫情況、釋文整理等進行全面考察研究,尤其注意相關文字的考釋整理。 全書共分上下雨編及附録三部分。上編對漢簡草字的構形、同形、形近、誤字、書寫現象、文字考釋等問題深入討論。下編爲漢簡草字彙編,這是目前材料 、釋字相對準確、字形 豐富的漢代簡牘草字彙集。附録是漢簡釋文校注與專題文章。 通過本書研究整理,共發現和解決漢簡釋文中300多處錯誤,並且建立了 的漢簡草字彙編。
张充和(1913—2015) 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美籍曲家、书法家。幼习书法与文学,193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时期在四川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的研究,拜沈尹默为师,深入研习书法,其书法以小楷尤佳,于唐楷之中参以晋人笔意,具端庄古雅之姿。本书是张充和手书据传为元代 书法家赵孟頫所作梅花律诗50首的书法作品集,充分体现了张充和这位民国才女的书法特色,带隶意的楷书秀美而遒劲,是一部名家诗作与名家书法相得益彰的高品位典雅之作。此部书法作品集从未出版,是 面世,手稿提供者在本书的前言后记里追忆了与张充和姐妹等人的至交情谊。本书采用宣纸印制,经折竖排,布面精装,配以函套,设计精美,大方古典,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赏玩收藏。。。。
各类的“启功书法集”成为近一二十年的出版热点,估计总以数十种计。今天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又出版了两大本的《启功书法集》以享读者,这说明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对启先生书法的认可与热爱即使在启先生逝世后仍方兴未艾。 现在评论一个人字的好坏,评论一个书法家成就、地位的高低可比从前复杂多了。从前只要大家都看着赏心悦目、漂亮好看就行了,可以说只通过一个圈子的认定、一个尺度的检验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还多了一个“书法界”的圈子和尺度,他们有很多“专业”的标准,诸如“金石气”、“现代”、“后现代”等等,不符合这些条件,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写得再漂亮也算不上书法家,也就是说光老百姓看着好不行。可老百姓看那些符合所谓标准的,有时真是“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于是“世俗”的与“专业”的两重眼光、两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