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卷·真书、地卷·草书、玄卷·隶书、黄卷·篆书、宇卷·行书五个大的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多部分卷,其中天卷·真书30卷和玄卷·隶书12卷将提前上市。 天卷·真书系列由北碑名家孙伯翔先生主编,后附孙先生名作《怎样写魏碑体》等真书技法和历代集评文章;玄卷·隶书系列由隶书名家著名学者华人德先生主编,附有华先生著名隶书研究文章和技法讲解,以及历代集评文章,方便读者欣赏、学习、临摹。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
学习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主要通过临摹古代名家碑帖,不断提高对毛笔的控制能力、结构体势的理解能力和通篇章法的处理能力这一途径来实现。这与学习绘画艺术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通过师法造化涵养艺术的生命力颇有不同。临摹不仅是锤炼书法基本功的不二法门,也是不断提高书法水平的必由之路,终其一生都不应间断,这已为历代的成功书家所证明。
本书内容为东晋有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小楷《道德经》。在每页附有与小楷书法字同步的印刷体文字,意使读者在关注小楷书法艺术的同时了解《道德经》所述哲理。
《草诀百韵歌》是一本流传日久、影响深远的解释草法的歌诀。以歌谣形式编撰,五字一句,两句一韵,共七十余韵,古人好取整数,故称“百韵歌”。其内容列举了二十多个草书部首、二十八个单字、三百多个形近字的区别。该歌诀言辞浅显,便于记诵,通俗实用,为草书初学者提供了入门阶梯和研习范本,因此久传不衰。明人杨慎认为 “《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学者”。至明代,已有通行版本多种,如御制增编本、连奎馆石刻本、韩道亨写本、朱学古写本等。本书所刊为明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墨迹本。韩道亨,字颖泉,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晚期,书法宗二王,尤擅草书。韩道亨墨迹本《草诀百韵歌》,不仅可供了解草书行笔结构之规律,其清晰劲丽的笔致更可供临摹,是草书初学者的范本。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此碑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故令张迁而立。碑高314厘米,宽115厘米。碑阳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明初出土,存放山东东平县,现存泰安市岱庙。碑文中“东里润色”四字于明代以后损坏,拓本以四字未损者为贵。 《张迁碑》历来被誉为汉碑中稚拙古朴、风格雄强的典型。此碑用笔,入以方笔,出以铺毫,以方为主,方圆兼备,被尊为方笔典范。笔力坚实雄厚,气势开张;笔画朴拙饱满,且富于变化,尤其是磔画,稍纵即收,以敛取势,独具特色。结体用势平直,字体凝正,劲挺茂密,稳健自然,形如狮蹲虎踞,剑拔弩张,气势万钧,具有端正朴厚雄练之致。它还兼有篆意、草情、楷法,在汉碑中别具一格,清代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此碑“用笔已开魏
《衡方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汉碑之一。碑字结体宽博,笔画肥厚古拙,方圆兼备,风致高雅,体势雄伟。在章法布白上,行密格满,与《史晨》、《曹全》相异趣。碑额阳文隶书,尤有气魄,结体严整,笔画圆劲,看似平正而神采飞动。 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人美书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2018年重点推出的书法碑帖类图书,近期将陆续面世。全书采用大八开彩色印刷,由名家主编,选本精良、图版清晰、释文严谨、技法娴熟、印装精美。 n该系列书分为:天卷真书、地卷草书、玄卷隶书、黄卷篆书、宇卷行书五个大的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多部分卷,其中天卷真书30卷和玄卷隶书12卷将提前上市。 n天卷真书系列由北碑名家孙伯翔先生主编,后附孙先生名作《怎样写魏碑体》等真书技法和历代集评文章; n玄卷隶书系列由隶书名家著名学者华人德先生主编,附有华先生著名隶书研究文章和技法讲解,以及历代集评文章,方便读者欣赏、学习、临摹。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纸本,墨迹,原卷纵三十五点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点八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卷由元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此书为典型的“赵体”。用笔苍劲沉稳,线条厚实滋润,结体楷行相糅,章法布局经纬分明,静穆雅洁。明人李日华评:“此书有太和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靠前也。”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所译经文撰写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为太子的李治受命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记》后,分别给李世民、李治写了谢表和谢启,李世民、李治又各作了答谢启。这四篇文字,与玄奘所译《心经》,构成《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完整内容。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天衣无缝,胜于自运”,“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此碑是后人学习行书和王字的上佳范本之一。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兰亭序七种》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帖》。王羲之书,郭沫若疑为隋唐人所伪托。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名列为行书书法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今录唐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摹本,神龙半印本拓本,定武吴炳、柯九思、独孤氏藏本,共七种,系统地展示了《兰亭序》的版本全貌。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传唐太宗闻帖藏于智永(王羲之后人)徒弟辨才处,数征不得,遂命萧翼接近辨才,赚得信任,以王之杂帖诱辨才出示
集王羲之行书字成篇,当从唐代的怀仁和尚始,他集的《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广为流传。之后,集字蔚然成风。僧大雅集的《吴文碑》,元序集的《金刚经》都是集王字的代表作。宋、元、明、清以降,代有集王书名作问世。到了清末,康有为列出了古今集王字十八家,但据目前的发现,恐怕还不止这些。千百年来,这些集字法帖,不仅保存了王羲之书法的许多珍贵遗迹,对传承王羲之书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给历代学书者提供了许多方便。因为学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用,即书法创作,创作需成句成篇,而集字帖最能满足读者这方面的需要,它能使学书者掌握快捷的背帖方法,以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被古今书法家实践认可的事实。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古代的集字帖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集字形式,都有许多局限性,已远远不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