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孟頫一生的书法临习和创作中,《千字文》贯穿始终,他曾在一卷《千字文》后自题: 仆二十年来,写《千字文》以百数。 今天能见到的赵孟頫《千字文》,涵盖真、行、草、隶、篆等书体。既有早年临习之作,也有晚年自运之作。在赵孟的影响下,以多种书体写《千字文》在元代成为一种风潮。 故宫博物院所藏《行书千字文》,绢本,纵二十六点五厘米,横三十七点四厘米,无年款,应是赵孟頫晚年之作。此卷与赵孟頫大多数精致的作品不同,作者将点画的棱角泯灭,不再刻意追求结字的严谨和用笔的精微,而是注重笔势的厚重和笔意的苍劲,体势雄健纵放,平正沉着,风骨内涵。此卷表现出赵孟頫晚年在姿媚圆活基调上新的尝试。
赵孟頫是一位道教徒,曾受洞诀于茅山刘真人,一生书写道教经书无数。据文献记载,赵孟頫多次以小楷书《道德经》,现在能见到的,有墨迹本,也有刻本。本书所刊为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墨迹本,乌丝界栏,纵二十四点五厘米,横六百一十八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从款署可知赵孟頫在三月廿四、廿五两日,写完了五千馀言的《道德经》全文。整幅作品点画精到,灵秀飘逸,姿态绰约,流美潇洒,洋洋数千言无一懈笔。难怪鲜于枢称道赵孟頫: 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为当代D一,而小楷又为子昂诸书D一。
邓石如(一七四三 一八○五),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白氏草堂记》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时所书,是其篆书代表作。该作气势恢宏,跌宕奇特,气息雍容大度,自然而不失雅致。结体俊美严谨,收放自如。用笔恣肆苍涩,圆浑凝重。朴厚沉雄,风神直追秦汉。此屏高约二百厘米,现藏日本。
书法史上,赵孟頫以 右军法嫡 见称。清代陈奕禧说: 赵子昂书乃古今一大关键也。子昂能集晋唐以来众家之长以为长,若留心书道,从此入手,稍觉易也。 启功先生也说: 赵孟頫书,承前启后,其开元明以来风尚处,人所易知易见;其承前人规范,而能赋予生气处,则人所未多察觉也。 二人皆强调赵孟頫在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陈奕禧以为从赵孟頫入手学习书法,稍觉容易;启功先生则认为赵孟頫学习古人而能学活,是其独到之处。 今所见赵孟頫临《集字圣教序》有三种,均为印本。本书所刊为张逸希藏本,是否为真迹尚有争议,学书者若能从中一探 用笔 (赵孟頫言 用笔千古不易 )之消息,则有莫大意义。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洛神赋卷》,墨迹纸本。行书。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赵孟頫洛神赋/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共六十八行,八百七十四字。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元大德四年赵孟頫四十七岁时为盛逸民所书。此卷笔意安闲,珠圆玉润,遒媚多姿,字字风骨内含,神采外溢,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立于东郡榖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明初出土。今置泰安岱庙东廊房里。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本书所刊为明代初拓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上表求太宗为新译佛经赐序。唐太宗亲为撰序,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又命太子李治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和《记》后,分别给太宗和太子写了谢表和谢启,皇帝与太子又各作了答谢启。同年,弘福寺僧怀仁开始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耗时二十馀年,至咸亨三年(672),集字完成,由京城法侣集资刻碑,立于慈恩寺中。碑文除了《序》、《记》及两篇答谢启,还附有玄奘所译《心经》,共五部分。此帖虽为集字而成,但灵动多姿,注重点画的衔接和气势,起落转侧,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美典雅,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山阴兰亭为 祓禊 盛会。诸人饮酒赋诗,王羲之为写诗序,即《兰亭序》。据传《兰亭序》真迹于唐太宗死后昭陵,传世仅有临摹诸本。本书所刊,一为 神龙本 ,一为 定武兰亭 本。 神龙本 ,纸本墨迹,在传世摹本中为精绝,能体现王羲之侧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格。原帖纵二四五厘米,横九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定武兰亭 本,拓本。因原石发现于定州(今河北正定,宋时属定)而得名。宋代以来多推重定武本。本书所刊为元代柯九思旧藏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前后赤壁赋》,亦称《赤壁二赋帖》,纸本册页,行书,计有二十一页,每页纵二七 二厘米,横一一一厘米,每页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合计九三五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于元大德五年(1301)应友人明远之请所书。该帖笔法精巧娴熟,结构圆润秀美,从容自如,意态闲适,尽得魏晋遗韵,是赵孟頫行书作品中的得意之作。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所译经文撰写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为太子的李治受命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记》后,分别给李世民、李治写了谢表和谢启,李世民、李治又各作了答谢启。这四篇文字,与玄奘所译《心经》,构成《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完整内容。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 天衣无缝,胜于自运 , 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此碑是后人学习行书和王字的佳范本之一。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前段秦始皇刻辞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年)登峄山(今山东邹县)时所刻,后段秦二世诏书则是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年)所刻。原石后被焚毁。五代时南唐徐铉有《峄山刻石》摹本,北宋淳化四年(九九三),郑文宝根据徐铉摹本重新刻石立于长安国子学,称 长安本 。郑文宝摹刻的峄山碑现存于西安碑林。 《峄山碑》一般认为是丞相李斯所书。李斯(约前二八四 前二〇八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辅佐秦王统一六国,任丞相,明法度,定律令,推行 书同文 政策,为中国文字后来的发展确立了标准与规范。李斯的小篆也成为后世书法所遵循的经典范式。 今传摹刻本《峄山碑》,用笔藏头护尾、笔笔中锋,线条挺拔圆劲、匀称玉润,是小篆中 玉箸篆 的典范,历来受到学篆者的推崇。
日本春敬记念书道文库藏有一卷墨迹,卷后题款: 庚寅冬月,录旧作七律四十首,为子陶弟览。时在龟龙馆,漏下三鼓。兄铎。 此卷前钤 鉏经堂印 和 段晴川印 朱印两方。卷后钤 春湖珍赏 鉏经堂书画印 段氏春湖珍藏之印 等。由此观之,此作曾经清末著名书画鉴赏家段春湖收藏。此外,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王铎草书《秋日西山上等六首》手卷,亦曾为段春湖珍藏。本世纪初,日本书艺文化新社将春敬记念书道文库藏的这一墨迹印出,书名为《王绎行草七律自诗书卷》。从题款悉知,此作系王绎五十九岁冬月,为其弟王鑨精心书录自作七律四十首。从收藏印鉴上可知,此作曾经段春湖、顾希曾收藏,可谓流传有绪。这件墨迹,诚可谓王铎晚年的精品佳作。鉴于这件佳作鲜为人知,编者将将其放大、原大一并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
《颜勤礼碑》碑主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碑文记述了颜勤礼的生平履历,以及颜氏家族前后九代人繁衍发展的脉络,可以看作是一本简明的颜氏族谱。此碑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刻立于大历十四年(779),颜真卿时年七十一岁。《颜勤礼碑》体现了颜体楷书的特点:用笔圆劲雄秀,融入篆籀之法;结体宽绰丰厚,外紧内松;布局茂密浑厚,风格雍容壮美。加上此碑保存完好,拓本神采丰足,因此被认为是学习颜体的上佳范本。
《黄庭坚书松风阁诗 寒山子诗 华严经疏》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黄庭坚晚年游览湖北鄂城县樊山,挥毫书写《松风阁》诗一首。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扬州大明寺,唐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嵌邓石如篆书《心经》碑刻,乃国内篆书之宝。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茂密。此碑邓石如躬亲监刻,可谓其*杰作。
颜真卿,世称 颜平原 ,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多宝塔碑》,全称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天宝十一年(752)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陕西碑林。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结字茂密,用笔劲健,体势端庄。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胆巴碑》,墨迹纸本,楷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卷为赵孟頫在延三年(一三一六)六十三岁时奉元仁宗敕命撰文并书写的碑文稿本,记述了元朝帝师胆巴的功德事迹。字体秀美,法度严谨,规整庄重,神采焕发,*能体现 赵体 的风格特点。该卷师法李邕,将行书意态用于楷书,取其疏朗,去其轻佻,笔致顾盼,遒美劲拔。论者以为 古劲绝伦,品属* ,是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
钟绍京,字可大,唐代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是钟繇后裔。武则天时期其书法为世所重,号为 小钟 。绍京嗜书画,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数百十卷。明代董其昌评其书曰: 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王献之)神髓。 《灵飞经》全名《林飞六甲经》,是道家经书。该卷书大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无书款。元代袁桷、明代董其昌定为钟绍京所书。《灵飞经》有墨迹本、刻本二种传世。墨迹本现存四十三行,共六百二十五字,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之一。米芾(1052-1108)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后定居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 颠狂 ,人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 宋四家 。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 信笔作之 , 意似便已 ;画史上有 米家山 、 米氏云山 和 米派 之称。 此件书写在产自四川织有乌丝栏的绢上,系米芾传世之代表作。其书法清健,结构潇洒。明代著名书
邓石如(一七四三 一八〇五),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早年于 二李 篆书几乎能够达到乱真的地步。邓石如独具匠心,从 二李 纯中锋平移法中脱胎,将隶书笔法融入篆书中,使篆书笔法在保留中锋为主的同时,又增添了提、按、顿、折等笔法,使篆书的线条更丰富。《篆书千字文》线条圆劲浑厚,结体方圆结合,是邓石如篆书代表作,也是临习篆书者极好的入门范本。
颜真卿楷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唐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此碑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碑阳为晋人夏侯湛撰文,颜真卿书。碑阴为颜真卿撰文并书。颜真卿书写此碑,时年四十五岁,正值盛年,其大楷字径约十厘米,字迹峻峭劲拔,气势磅礴。诚如苏轼所言: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本书选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八册宋刻宋拓本《忠义堂帖》中《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褚遂良,初唐政治家、书法家。师法欧、虞、二王,且能糅合碑帖,参以隶意,遂别开生面。时人评价褚字: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653)立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有二石,一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一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二石均由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此碑为褚遂良晚年力作,清代梁巘《评书帖》中说: 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本书所刊为明代精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后,唐代颜真卿是另一位影响巨大的书家。他擅长正书、草书,笔力遒婉。《多宝塔碑》书于唐天宝十一年(752),颜真卿时年四十四岁,是颜真卿早期楷书范本。《多宝塔碑》碑文记述了楚金禅师修建千福寺多宝塔的前后经过,以及其间出现的种种灵应和神奇迹象。该碑共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全篇共二千二百馀字,可谓鸿篇巨制。后人对于《多宝塔碑》褒贬不一,贬者以为 窘束 ,褒者以为 浑劲 姿媚 。无论如何,《多宝塔碑》是后人入门颜体楷书的阶梯,因其笔法相比于后来的作品,尽显 点画出入之迹 ,较为容易学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