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蚜(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早年从卫夫人学,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迹,遂改初学,博取众长。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成妍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誉之。其书法艺术对日本书坛亦有很大影响。所书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移》《上虞帖》等。《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
朱翼盦先生讳文钧(1882~1937),字幼平,浙江萧山人。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被聘为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先生博学精鉴,富于收藏,尤嗜金石,搜集汉唐碑版七百余种,内多罕见之品,多初拓、孤拓,多经名家递藏,流传有绪。每得铭心之品,先生于研索考订之余,辄作跋尾,以志心得,且历考传世善本,详征前人著述,参订比较。启功先生曾有“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之评价。朱氏所藏碑帖,可以说就是一部体系完整的书法史。1952年,翼盦先生夫人张藼祗女士率领其子朱家源、家济、家濂、家溍兄弟四人将所藏碑帖七百余种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翼盦先生曾以重金购获《九成宫醴泉铭》北宋初拓未剜本,遂自号“欧斋”。为了使更多的书法爱好者、研究者能够接触到这些经典藏品,特从朱翼盦先生所捐赠碑帖中精选出《宋拓云麾将军李思训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封龙山颂:清拓本》选用的整碑与剪裱本局部皆为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所藏清代拓本,为方便读者临习,对本帖局部影印时略有放大,以飨同好。《封龙山颂》,亦称《封龙山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立于今河北元氏县王村。清道光二十七年河北元氏知县刘宝南发现。时碑体完整,惜为了搬运方便而截为两段,后来嵌合为一,却有伤文字。碑高一百六十厘米,宽九十三厘米,碑文十五行,每行存七至二十六字不等。整碑无穿,亦无额。 《封龙山颂》之研究价值首先是碑制。其次,可裨益于古代文体和古韵的研究。其碑行列有标题:[元氏封龙山之颂]。 《封龙山颂:清拓本》为该碑帖的清拓本。
书法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中国也是世界上较早拥有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在陶器上刻印文字,只是这种文字较多地带有符号的意义,名为“刻契陶文”。到了商代,出现了较成熟的且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后又出现了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等。也正是这些文字,演绎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历史。因为,文字是文明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是指中国汉字的书写艺术,在近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篆、隶、行、楷、草等书体形式。当然,在书法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分支和变体,如篆书就有“大篆”、“小篆”〔秦篆〕和“缪篆”之分。草书就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等。楷书也有正楷、馆阁体等。当然也有一些个性极强的书法,如郑板桥自诩的“六分半书”。而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传
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或蛀蚀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今天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传统碑帖,往往望而却步。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