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纵二百六十一厘米,横二百零五厘米,二十行,满行三十一字,全文共六百五十五字,文章为汉中太守王升撰。 褒斜栈道,贯穿着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南口在陕西汉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县的斜谷。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两个石门通长十六点三米,宽四点二米。当时开凿山石不是用铁器或火药,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据说它是世界上早的栈道。石门隧道无斧凿痕迹,岩面修整平顺,可供两辆马车同时行驶。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第二次出山即取道褒斜道。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留下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不士的提名和留诗,通称“石门石刻”。这些石刻中有名的当属《石门十三品》,它们是汉魏到明清时期的百余摩崖石刻中切割下来的十三件书法石刻珍
《中国碑帖名品:曹全碑》此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五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县莘里村出土,出土时字画完好,一字不缺,碑移至城内时,不慎下角碰损,“因”字右下半遂缺损。明末时大风折树压碑,自首行“商”至十九行“吏”断裂一道。为汉碑中少有之完好者。出土后曾移存合阳县孔庙东门内,一九五六年人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
《精选放大法帖:智永真书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据载智永曾书《千宇文》八百本,散布江东诸寺,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大类。纸本墨迹卷。册装。卷首已残,仅存正文二百行,不避隋唐帝讳,又有数字与唐以来传本不同,如 召 ,后世本作 吕 等。据考此卷于唐代时即已传入日本。原为谷铁臣旧藏,故一称 铁臣本 。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虎等跋,多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但清代杨守敬等疑为唐人临本。石刻本。宋代薛嗣昌(薛绍彭弟)据长安崔氏藏真迹于大观己丑(1109)刻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金石萃编》载:帖共八石,石高八寸,宽二尺四寸,满行十二字。其中避唐讳如 民 、 基 等字皆有缺笔,赵德甫断为天宝以后人为之,见《语石》。此世称 关中本 、 陕西本 。但原石已佚,现
书法指导教程 从文字、篇章与结构等皆遵循《意见》 中小学书法教育应本着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原则 ,先由书写工具和书写姿势讲起,然后将书写规范及临习欣赏等陆续地展开。具体到每本字帖的书法家介绍及各家笔法特征、结字规律、章法布局、落款钤印位置的指导。同时针对不同风格、不同作品的形式,在后面专门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又称《张猛龙清颂碑》等。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五二二)。碑额正书三行十二字,碑阳正文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后刻立碑官吏名十行,碑阴刻题名十一列。原石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碑文记述了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的家世生平及事迹贡献,碑阴为捐款者题名。此碑在宋代已有着录,到了清代经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褒扬推崇,名声大振,曾被后世学者誉为“魏碑 ”。 本书选用之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末清初精拓本。经阮元、李国松旧藏,碑额系其他旧本补配,碑阴为朵云轩所藏陈伯衡旧藏本。整幅皆为朵云轩所藏,碑阳为明末清初所拓“冬温夏清”未损之本,难得之极。碑阴则是百年前旧拓。以上诸本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