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秦汉简牍皆有典型意义,希望能使读者从中看到秦汉隶书、草书及楷书书体与笔画发展演进的情形。
“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 “大观帖”刻成不久,北宋灭亡,因此,北宋拓本流传甚少。至明清时代, 是流传 少。 宋拓“大观帖”第九、十两卷,系王献之书作。 第九卷已经失传,一九三一年,神州国光社曾石印过明代王世贞旧藏的第十卷,而后此本便下落不明。现在,仅有清代经海源阁收藏的宋拓《大观帖》第十卷留存于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孙宝文编著的《大观帖( 0卷)》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拓《大观帖》第十卷放大印出。此本缺失《庆等帖》、《新妇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等,编者采用神州国光社印本,将其补出,祥见本书十六、十七、三十四、三十五页。此外,《大观帖( 0卷)》编者孙宝文还用神州国光社印本,对书中第七页的“恕”、“州”、“耶”,第三十六页的“严”、“耳”等五个字做适当
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编写上采用每页从原碑中挑选部分例字放大置入米字格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修缮,与原碑左右对应,方便读者观摩与学习;另书后附有书家与碑帖介绍、原碑基本笔法介绍,图文并茂,作为学习原碑的补充加深。
《识金石》一书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馆员陶喻之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基于数十年在 博物馆之过眼珍赏,所做出的专业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书法史串联起来。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唐代石刻”“两宋丛帖”“诸葛亮法书刻帖”三个部分来讨论,将碑刻研究中的几个可究索而又有趣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唐代石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石刻是认识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书法艺术等众多方面的重要实证资料。金石学肇始、鼎盛于两宋,除关注秦汉以来历代碑刻研究,还开创出以刻帖传拓供学习古代和当朝名家法书的法帖时代。所以“两宋刻帖”这一部分是综述辑刻丛帖风习源流始末,其次探索跟几部重要集帖相关问题。“诸葛亮法书刻帖”的研究则是出于作者本人的兴趣来进行集中的研究。
《中国碑帖名品》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我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 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遴选了书法 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廉颇蔺相如列传》,墨迹本。纵三十二点五厘米,横一千八百二十二点四厘米。后无款记。此卷雄放健朗,跌宕起伏。为黄庭坚代表作,也是书法 的草书佳作。卷有“绍”、“兴”、“绍兴”、“内府书印”、“秋壑图书”、“欧阳玄印”、“曹子文”、“顾禄私印”、“乾隆预览之宝”、“石渠宝笈”及项元汴、安歧、永瑆、李廷敬、张大千等历代鉴藏印。
《秦汉简帛名品(上)》为《中国碑帖名品》丛书之一,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书中精选历代著名碑帖(自殷商至近代)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优选法帖,供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