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 十七 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为知名,被誉为 天下甲冠 。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本书谨用藏
唐代玄奘取经归来,便开始翻译经文。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后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太宗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史称《圣教序》。此碑将唐太宗、玄奘、王羲之这三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故又名 三绝碑 。此碑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充分完好地展示了王羲之书法独特的超然之美,是艺术上的一次再创造。这件珍迹风格一致、结构匀称,犹如王羲之一气呵成、亲手所书,尤其是将王羲之的书法浑然天成地荟萃在一起,更显弥足珍贵。此碑也因此成为中国历代书法爱好者*重要的教科书之一,被誉为 千古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末年隶书完全成熟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之事,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现存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结字匀整,结构舒展,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明末清初,金石、考据学兴起,带动了书法书风的转变,大批书法家取法《曹全碑》,客观上推动了隶书的复兴。《曹全碑》犹如书法艺海中的 指南针 ,进一步引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今本书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初拓本为蓝本,以其他版本为参考,精心修补了其中的残损字后将碑文放大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之一,收录启功先生藏松江早期精拓本,供读者鉴赏、临习。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三国吴书法家。幼工书,师于杜度。善篆、隶、章草,时人谓之 书圣 。 皇象所书《急就章》原迹已不传。宋代宣和二年(一一二〇),书家叶梦得获唐人摹皇象书,参校颜师古注本,以楷书并列中间,于颍昌将其刻石,惜此摹本缺三百余字。明代正统四年(一四三九),松江府推官杨政得颍昌拓本后,复于杨廷瑞处见元末明初宋克至正二十年(一三六八)《急就章》临本,遂将颍昌本补全并由任勉之刻于石。因碑刻于松江,故又称 松江急就章碑 。 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九十三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碑阳六栏,每栏三十三行,行十一字,章草、楷书释文左右并列。碑阴上二栏续刻,第二栏左边沿处竖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收长卷《廉颇蔺相如列传》。此长卷为草书、纸本,纵三十二点五厘米,横一千八百二十二厘米,卷内钤"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内省斋"、"秋壑图书"、"顾禄私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永瑆之印"、"诒晋斋印"等诸多印鉴。有专家评说,黄庭坚书写的这卷名文,其书法纵横穿插,活泼洒荡,笔势飘逸,转折流畅,是其入古出新的草书代表作。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本书收董其昌书《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名篇,广为人们传颂。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七月,五十五岁的董其昌挥毫写下这一名垂千古的佳作。此书字大如拳,流畅劲健,数百字一气呵成,诚为董氏精品之作。这卷墨迹纵37.6厘米,横1499.5厘米,绢地,款下钤 董玄宰 朱文印,卷后钤 王时敏印 、 烟客真赏 等鉴藏印。
《历代行草精选》曾是我社早期书法碑帖类图书中比较成功的品种,当时推向市场后,该丛书以其新鲜的经折装订样式让读者阅读临习时耳目一新,引起出版市场的争相效仿。该套丛书在走过数年的图书市场周期后一直未有新的替代产品推出。经过仔细的市场分析,总结《历代行草精选》后期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一、该丛书为单色黑白印制,已经显著落后于碑帖图书市场巨量的四色印刷字帖;二、当时内页采用的廉价的轻型纸,印刷效果不佳,不能很好的反应原作的风貌;三、稿源图片质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普遍水平;四、该套丛书定价低,导致发行利润不佳;五、采用统一书号,导致发行不畅;六、该套丛书未将历代碑刻字帖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大读者群。 此次出版,针对上述缺陷逐项做出整改,315mm乘140mm,成品书更长且略狭,四色精印,计划分楷、行、
《历代行草精选》曾是我社早期书法碑帖类图书中比较成功的品种,当时推向市场后,该丛书以其新鲜的经折装订样式让读者阅读临习时耳目一新,引起出版市场的争相效仿。该套丛书在走过数年的图书市场周期后一直未有新的替代产品推出。经过仔细的市场分析,总结《历代行草精选》后期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一、该丛书为单色黑白印制,已经显著落后于碑帖图书市场巨量的四色印刷字帖;二、当时内页采用的廉价的轻型纸,印刷效果不佳,不能很好的反应原作的风貌;三、稿源图片质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普遍水平;四、该套丛书定价低,导致发行利润不佳;五、采用统一书号,导致发行不畅;六、该套丛书未将历代碑刻字帖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大读者群。 此次出版,针对上述缺陷逐项做出整改,315mm乘140mm,成品书更长且略狭,四色精印,计划分楷、行、
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速遏古人双钧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 放大 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本套丛帖字数速非 古刻数行 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 真貌 ,使原作由于字 小 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了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曹全碑》,全称《漠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漠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
《宣示表》是三国时期著名书家锤繇的代表作,几十八行,今所传世者或谓王羲之临本。梁武帝萧衍尝评锤繇书法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古今书人优劣评》)。此书笔法厚重,结体宽博,意态古朴,纵横使转,备尽法度,洵为正书之祖。 《乐毅论》为东晋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此文为三国魏夏侯玄(泰初)所撰,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率军征战和荣辱际遇之一生。据传王羲之书写这篇小楷是付与其子王献之的。释智永将此作推为王羲之正书之首。褚遂良《右军书目》亦称此作为王氏正书*。现所传世者均属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氏帖》本、《宝晋斋法帖》本、明《停云馆帖》本、清《快雪堂帖》奉等,其中以《越州石氏帖》本为*。它写得雍容大方,笔势精妙,行笔自然,充分表现了楷书严谨的法度和优雅的神采。
这次摹写,所选为超大幅的八尺宣纸,宽1.25米,高2.45米。这种放大精摹,较之以往的著录摹写,无论在规格形式还是内容作用上都是一个新的突破。严格按照精选骨版原拓,精心摹写,力求从形制、外观到内容完美契合、神貌合一。 为了不谬分毫地再现甲骨文拓版原貌,《甲骨文合集名版精摹》作者着重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 回归甲骨 ,学习掌握并正确运用甲骨文知识,为摹写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精选所要摹写的甲骨原版拓片。本次摹写,骨版选取原则,一要选取著名骨版;二要求骨版文字内容丰富,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三骨版字迹的契刻特征要鲜明,注重典型性,兼顾多样性,注重契刻线质及篇章布局的书法美学价值;四是骨版外形要美观自然,契刻形态要典型丰富。以《甲骨文合集》安阳殷墟甲骨文拓版为选取对象,拓版清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 " 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输出尺寸:2053*996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4岁所书。应该说是我们看到得较早的颜氏书法。现藏西安碑林,碑文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总二千余字,碑高七尺九寸,广四尺二寸,徐浩隶书碑额,岑勋撰文。此碑石颜体书法的一部分,学习颜体书法如从此碑文入手,有很多优点。
《云峰刻石大系》全套包括《论经书诗》《郑文公下碑》《登大基山诗》《观海童诗》《东堪石室铭》《天柱山铭》《重登云峰山记》《郑文公上碑》《云峰山题刻小品》《天柱山题刻小品 大基山题刻小品》共十册。 云峰刻石为北朝书法的代表,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云峰刻石大系》选用清代状元章鋆之藏拓为底,底本拓制时间早,均为同一时期的浅拓,拓工精良,字口清朗,点画间风神毕现;选拓规模完整,涵盖所有知名的云峰刻石;保留了原拓宏阔的开本,四色精印,追求原拓纸、墨、拓工、装裱的原初状态。 套书为40余品云峰刻石首次统一面世,底本优、印制精美,无疑为广大读者欣赏、研究云峰刻石的珍贵资料。 本册为其中《论经书诗》。底本系嘉道间拓本,二行 人 未剜作 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