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读者欢迎。该套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高,属于篆刻技法的中高端图书,适合具有基本篆刻技法知识的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因而不仅技法解析更加具体,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的技法例解、提高和升华提供了阶梯。
从古到今,书画家大都有名,有字,又有号,甚至别号及斋号。书画上的名款、题记,本身就是“书法”,辨别它们的真伪,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画作。本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首次搜集了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四百六十六人的印鉴约三千方,款识五百余件。每位书画家还列有原名、曾用名、字号、别署、籍贯、生卒年、斋号、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出版作品等个人简历。本书不仅为鉴赏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材料,因而能够成为一部多元的大型实用工具书籍;同时,不同名家的不同书法风格(名款)及篆刻艺术的荟萃,也使得本书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鉴藏史的空白,因而成为美术史家、鉴藏家及批评家的工具性图书;在美术史研究及外学术交流中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探讨了古玺印制作法,梳理了古玺印的各种形态和用法、用途,以新的视角去评析六朝、唐、宋印章之妙,重新认识赵孟頫和吾丘衍的意义,并以阴气和阳气,以及阴阳互济和相推来论印章之美,来看印章之发展。本书文笔流畅易读,配以大量印章,内容翔实,思维缜密。可阅读,可珍藏。
《古典篆刻的人文意蕴》是一部评述中国古典篆刻艺术的专著。该书以史为经,以人物、篆刻事件和篆刻作品的审美为纬,编织着中国篆刻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叙述中,其以史载人,以人说印,以印论艺,将重点放在篆刻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对每一个于篆刻艺术作出贡献的印人和事件为切入点,纵鉴正史野史,列举悬疑,陈述观点,探幽发微,择善而从,力求全面而准确地还原出历史的风貌,并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出博大精深、绚烂多姿的中国古典篆刻艺术。
邓石如是中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邓派的创始人。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创新成就在外影响极大。晚清的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艺术大师均受其影响。邓石如篆刻的传世实物遗存不多,仅约三十件左右。他的作品以往未集中出版专谱。本书是著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孙慰祖先生经多年的收集和研究考证,收散落于各处的印稿汇编成集,并编排了创作年份,书后附有专题论文和编年。读者能从中得到借鉴和启迪,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
杰出的篆刻家往往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出的艺术技巧、高度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种丰富的艺术修养,无疑是每一个有志者学习篆刻艺术的人都应该努力汲取的。这本《印章名作欣赏》,就是试图通过与读者共同欣赏印体的形式,介绍一些印章名作欣赏的基本方法,由源及流地勾勒出自秦汉至明清,直至当代的篆刻艺术发展的初步轮廓。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青少年初学者“心摩手追”,步入艺术殿堂。为了实事求是,忠实于艺术,全书对于名家印章分析,严格地以那些古代玺印、历史上已有定评和已经辞世的艺术家所留下的铭心杰作为介绍对象,这就避免了对某些有较高地位或影响,而其作品却不十分高明的印家作违心之论的种种苦衷,吴君的用心可谓良苦矣!
《王义骅篆刻作品集》收集西泠印社社员王义骅个人篆刻作品100余方,结集出版,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水准与人文气质。对篆刻相关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本书内容主要:印章在唐宋以前的主要功能是昭信和凭证,更大程度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其实用性远远大干审美的需要。唐宋时期,文人参与印章的审美追求,印章由单纯的凭信实物向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转换。由于石材的发现与应用,元代文人开始全面介入印章的创作过程。从吾丘衍篆写印稿,赵孟頫亲自刻篆,到王冕的以花药石刻印至元代末,文人篆刻成了主角。至明代,篆刻艺术经过宋元问的由工匠到文人刻篆的发展一个时期,不论是篆刻艺术的实践还是印学理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形成了五大篆刻流派:文彭开创的“三桥派”,其印风纯正雅致,远规秦汉;何震初追文彭,以冲刀法效法汉铸印,以气势沉雄而猛利自创了“雪渔派”;后起的苏宣兼师法文、何,远规汉晋,独树一帜为“泗水派”;与苏宣同期的汪关寓居江苏娄东,开了印风典雅雍正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览的作品集,充分展示了近年来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的很好成果,汇集了全国近三百件书法篆刻精品,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时代性,彰显出中华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