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帖,我们可以学到一整套鲜活的技巧法则,但更可以体察到:其实学习古典,在掌握了基本技术规范之后,不妨放开来看看自己究竟能对古典作出何等样的阐释与发挥。没入门的初学者当然还未能想到这些,也没有能力做;但有能力的书法家,却应该从吴昌硕身上汲取这样一种启示:即使是临摹,有没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成败得失的。
篆刻相關文獻與印存圖錄的數位化以及資料庫應用,為〈篆刻網〉創站動機也是站長持續不間斷的興趣職志,除站長外,研究所同學和學弟、學妹也有部分投入此項工作。講求效率的現代,從網路上查找資料已逐漸成為一般人的習慣,目前網路上並沒有印論的資料可供查詢與應用,但「印論」在印學研究與篆刻學習與創作上是相當重要的,故萌生建立資料的構想。 人力投入的多寡影響著計畫完成的時間。為了使這計畫能快速的完成,故邀集四海同好參與。多處多人共同執行數位化工作,此舉在印學界應當算是首次,如能順利執行,或許未來能培養一群篆刻史學界的數位化專業人員,盼為篆刻藝術的推展與研究貢獻綿薄心力。
本书是根据《汉印分韵》正集、续集和三集合编而成,共收单字约二千多字,集汉代印文一万五千多字。所收汉代印文古朴浑厚,字体钩摹较精,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此书长期来广为流传,是部较好的篆刻工具书。本书是根据《汉印分韵》正集、续集和三集合编而成,共收单字约二千多字,集汉代印文一万五千多字。所收汉代印文古朴浑厚,字体钩摹较精,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此书长期来广为流传,是部较好的篆刻工具书。本书是根据《汉印分韵》正集、续集和三集合编而成,共收单字约二千多字,集汉代印文一万五千多字。所收汉代印文古朴浑厚,字体钩摹较精,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此书长期来广为流传,是部较好的篆刻工具书。
本书为张迁碑原碑及何绍基临本。《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结构严整、端正朴茂。此碑用笔以方笔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后范则。何绍基(1799 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爰叟。其隶书用笔洒脱空灵,结构似潦草而实不苟且。由于年代久远《张迁碑》文字剥蚀,今选编何氏所临张迁碑,侧重交代提按转折处,以再现原碑结体风貌。初学者以此为门径实为学习探索汉碑之捷径。
这套书以历代篆刻形式发展为脉络,分为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秦汉私印、明代流派印、清代流派以及近代名家的篆刻赏析,每本选100方印张,图文并茂, 内容分两部分:一、立体图(或边款)和印面图。 二、从历史背景角度解析印的由来、印面文字的含义以及大小尺寸;从篆刻创作角度分析印章布局、章法、刀法的处理等赏析文字。
赵之谦(1829 1884),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是篆刻界的一个大家,为六百年来抚印者开一门户,在篆刻的印面部分及边款上都有过人之处。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 印外求印 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 印从书出 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赵之谦篆刻及其边款》以赵之谦的篆刻作品为例,从赵之谦篆刻边款的特点,边款的格式,款向、款式与谦词,边款的内容、章法、刀法,边款与修养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吴昌硕(1844 1927),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并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他对篆刻情有独钟,从事的时间*长,成就*。他生前曾言: 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经过他的处理,无论朱文或白文,汉篆、小篆或大篆,都呈现出一种大气、浑朴、厚重的气象。《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以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为例,从吴昌硕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章法与边格、书体、结字、笔法、印形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西泠四家印谱包括陈豫钟,陈鸿寿,赵之谦,钱松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陈豫钟工书法,喜收藏,通小学,金石学家,篆刻师法丁敬,秦汉。讲究虚实,在繁简中得平衡。陈鸿寿篆刻追秦汉,旁涉丁敬 黄易等人。浑厚扑老,古拙中有神采,赵之琛篆刻师法陈豫钟,又取换衣 奚冈 陈鸿寿之长。钱松,通金石,工书法,篆刻切中带削,及富金石韵味。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西泠四家印谱包括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丁敬钱塘人,文学家,金石学家,工诗善画,篆刻上追秦汉,对文彭,何震,苏宣等他家,兼收并蓄,博取所长,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风格,为浙派篆刻的始祖。蒋仁,工书法 篆刻,诗文清雅脱俗。篆刻师法丁敬,古拙浑朴,苍劲婀娜,通六书,不失天趣,赵之谦评他的作品为西泠四家中的逸品。黄易,精华篆刻,金石学,山水笔墨清雅。篆刻早年取法丁敬,精研秦汉,能独出已意。丁敬评价他的作品将来能继我而起的一定是,小松也。奚冈,精华篆刻善书法,山水花卉清润超逸,得香广,南田法韵。篆刻初学浙 皖二
古代印论是继诗论、文论、书论、画论之后出现的文艺理论类型,在传统美术领域,印论虽然后起,但与画论、书论并列为三大美术理论体系。中国印论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历代玺印制度、官职地理考证、篆刻美学思想、篆刻技法、篆刻批评等多个方面。本书拟以篆刻美学理论为中心,兼带相关篆刻技法,从历代论印著作及各类文献中摭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篇目与佳论加以分类董理。 全书拟分上下两编。上编以篆刻理论、美学思想为旨归,下分印道、史制、功能、创作、流派、风格、审美、品评、宗法、避忌、借鉴、修养诸篇;下编侧重篆刻技法,分为字法、篆法、笔意、章法、刀法、修饰、钤拓、工具、印谱、艺文诸篇。每篇前加概述提要,总领全篇,篇内各段文字适当出注,并择要加以按语评点。全书适当附以插图,书后附参考书目,以利读者进一步深入研
讱庵集古印存,原印系清乾隆十五年出版,原印朱砂印泥印本,共32卷,从文字形体和刻印风格来看,该印谱所收印章中大部分都是汉印,也有部分是战国古玺和魏晋南北朝直至清代乾隆年间的印章。该印谱系我社1963年向上海市篆刻家张鲁庵先生遗属征集得来。印谱由徐敦德先生加注释文。释文采用规范简体字,不识之字和字迹模糊之字以打方框表示,除一些冷僻字,通假字,异体字及一般古今字不再注明。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极少量的少数民族文字的印章,因少数民族文字,对这些印章未注释文。
在古文字研究领域中汇字成书,*早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后来研究者,或学习篆书、篆刻者,无不以之为基准。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中说: 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 但《说文》系小篆,与汉印文字又略有差别,故明代朱简曾指出: 许氏《说文》为习篆要书,然字画全非汉法, 因汉代篆书与汉印文字形多方或扁,笔画平匀填满,与小篆长方形、结字笔画多上束下疏,两者各有差别,由此形成了两种篆书体的不同特点。故明清以降,研习古文字学者与研习篆书、篆刻者,分道扬镳,各有深入,同时又互相借鉴。尤其是清代以后,古文字资料不断发现,古文字学者在过去的基础上订正、扩充阐释,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果。如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等人,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说文解字》,遵循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