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江主编的《中国篆刻聚珎( 辑古玺印共7册)(精)》共七本,分别为战国玺印、秦印、汉官印、汉私印,魏晋南北朝印、隋唐宋印、元印。每册分三部分组成,年代印制总论,国版,历代印评集评。 适合广大篆刻爱好者学习观摹。
《中国篆刻聚珍第三辑》是“中国篆刻聚珍”系列丛书里的最后一辑,共包含六种,即《楷书印》《封泥》《图形印》《鸟虫印》《玉印》《瓷印》,主要收集以专题印为题材的印章,汇编成书。所选印章皆是该专题范围内的经典作品,读者据此可以了解该专题范围内印章的大致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的范本来使用。整个《中国篆刻聚珍》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
说起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印坛盟主之一的王福庵,人人皆知,但对王氏传人中有出蓝之誉的吴朴堂却知者不多。学者、诗词家陈运彰在六十余年前曾说:“福庵王先生承乡贤之遗风,守其家学,岿然爲海内宗匠。及门多士,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可观。吴君厚庵尤其秀也。” 本书选录了吴朴堂先生各阶段的篆刻印蜕逾千枚、边款逾二百面,大部份是首次出版发行的作品,不仅在收录印作数量上远超之前所出版的各类吴朴堂先生印谱,而且尽可能选取最清晰的原拓印蜕和边款,采用“下真迹一等”的原色印刷,力求优选限度真实全面地展现出吴朴堂先生的篆刻面貌。同时,更在编谱体例上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本书按照“诗词闲句”“书画鉴藏”“名号斋馆”和“附录”分类顺序排版,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对于方去疾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
“元传国玺”疑案怎样引出皇太极肇立大清背后的秘密,乾隆因何大费周章推行官印改铸工程,两枚闲章小印如何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关键……
《碑别字新编(修订本)(精)》系刘大新先生在秦公《碑别字新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而成。所录别字采自碑、碣、墓志、摩崖、造像、石经等,共收字头三千五百余字,重文别字二万一千三百余字。并以《中华大字典部首索引》顺序排列部首,便于检索。
《罗福颐集·古玺印考略》内容简介:古玺印为古器之一,清代学者于青铜器铭文历代石刻著作繁多而于玺印则但辑谱录未遑深改,其实古玺印成实始于明,当时为秦汉印,至清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潍县陈氏,以所藏古玺印合同时各家所有。
《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200种之间,基本涵盖国内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10—12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它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陈振濂先生为本丛书撰写总序以及各种印谱的《题解》。
来先生别开生面的篆刻公认为现代篆刻的奠基人。本书对来氏篆刻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以期使篆刻者可以从欣赏中汲取营养,并且能成为收藏鉴赏的宝贵资料。也适合篆刻爱好者和初学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