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 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本书是西泠印社“状元”王义骅,纯正的书塾式传统篆刻学习与中国美术学院系统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三十余年篆刻经验首次系统分享。10篇讲稿,结合600余幅历代篆刻作品图版,解读两千年篆刻艺术发展的理论常识;从实用出发,揭示篆刻用字、章法、刀法、和印石的选择的知识要点、实操技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本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当代书法在技法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很多实力派书家都作了很多探索,也都有各自的 独门绝技 ,我们约请他们来分享自己数十年来探索而得的 绝技 ,以期有益于读者诸君。考虑到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年轻学书者都有机会当面向名家请教,我们选取了书法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 讲坛 的形式将名家的私人课堂分享给大家,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高级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篆书艺术十讲》分为 篆书之源流 先秦篆书经典解析 秦汉篆书经典解析 唐至明代篆书经典解析 清代篆书经典解析 近现代篆书经典解析 篆书之技法 篆书之临摹 篆书之创变 点击当代篆书创作 等十讲
本书针对于青少年篆刻爱好者而编,既有篆刻源流知识的介绍,又有篆刻技术的指导,且附有大量可供临摹、欣赏的范印。本书共分五十讲,重视知识性、技巧性、资料性、趣味性。
本书是西泠印社“状元”王义骅,纯正的书塾式传统篆刻学习与中国美术学院系统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三十余年篆刻经验首次系统分享。10篇讲稿,结合600余幅历代篆刻作品图版,解读两千年篆刻艺术发展的理论常识;从
《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
邓散木(一八――一九六三),书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原名铁,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在艺坛上享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著有《篆刻学》《草书写法》《书法百问》《三长二短印存》《厕简楼编年印稿》等著作。 《篆刻学》是邓散木的代表作。《篆刻学》中对印章的源流,各家篆刻流派、章法、刀法做了论述、介绍和剖析,见解独到。书中图例丰富,既可作为篆刻理论和技法的专著,又可作为篆刻和书法的学习范本。
本书为张迁碑原碑及何绍基临本。《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结构严整、端正朴茂。此碑用笔以方笔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后范则。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爰叟。其隶书用笔洒脱空灵,结构似潦草而实不苟且。由于年代久远《张迁碑》文字剥蚀,今选编何氏所临张迁碑,侧重交代提按转折处,以再现原碑结体风貌。初学者以此为门径实为学习探索汉碑之捷径。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中国书法在古代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中生成。本书讨论儒家思维方式对包世臣和康有为的影响,以及儒学的同质和异化。根据《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探讨两者对书法史的建构和解构;由模糊性和人格化,非自觉性和形而下层面,探讨其书法批评的特征;由厚古薄今、感觉的陈述和意志力的申诉、有限的想象和无限的想象三个方面,探讨其书法美学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与比较,揭示书法学统和儒学道统的之间关系,揭示19世纪书学思想的演变逻辑。
《篆刻常用字字典》按《康熙字典》的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分列“部首索引”、“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同部首的字按画数多少先后排列。共收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6种字体。在书写引用、参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某些字头,在诸种篆体工具书中未邮的,我们或采用了民间久已流传、约定俗成的习惯写法,或根据“六书”的原则,适当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凑组合的办法,将它们收录在书中,并用符号“○”标出,以供参考。《篆刻常用字字典》按《康熙字典》的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分列“部首索引”、“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同部首的字按画数多少先后排列。共收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6种字体。在书写引用、参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某些字头,在诸种篆体工具书中未邮的,我们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 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看”印面背后的作者、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临”。 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和特点;正文部分是以“左赏析、右印例”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印材举要”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 书中印例大多是贴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这本《颜真卿多宝塔碑集字联百副》书体以《多宝塔碑》为基础,是 写字有法 系列中的一本。《多宝塔碑》的字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因此在集字作品中也力求保持气息贯通。 本书收集四言联十八副,五言联廿二副,六言联十二副,七言联廿六副,八言联廿二副,主要是文房联,也有部分春联。底纹选取各色洒金宣等,更显高雅。内容上参阅了《中国对联精粹 春联》《中国对联大辞典》《楹联丛话全编》等以及散见于各类书籍报刊上的书法作品。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历代楹联书法名品集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何家辉著 出版时间 20201001 I S B N 9787571204693 定价 88 开 本 12开250*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10 (千字) 页 数 192 读者范围 传统文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战国以后,公私印信和节、符、铭等的铸造模制日渐风行,至两汉时期达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印章制度,开辟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全新时代。魏、晋以后,虽然篆刻艺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衰落过程,却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艺术数据。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代官印,为我们研究历代官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西泠桥东面。全馆面积有一千三百平方米,馆名由赵朴初题写。主馆设有历代玺印厅、篆刻艺术厅和书画厅,以实物展示了我国印章与印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出珍品达六百件之多;还有存世最早的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和明清以来各印章艺术流派大师的原物、原作。本书收录了精选展陈藏品200余方,以印蜕加边款拓的形式排版,双色印刷。本书共分两部分,古玺印及流派印。其中流派印根据作者主要活动年代排序。本书的出版,能为推广印学文化,传播与普及篆刻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让篆刻艺术走向千家万户。
吴昌硕(1844-1927),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并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他对篆刻情有独钟,从事的时间最长,成就优选。他生前曾言:“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经过他的处理,无论朱文或白文,汉篆、小篆或大篆,都呈现出一种大气、浑朴、厚重的气象。《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以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为例,从吴昌硕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章法与边格、书体、结字、笔法、印形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