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百部经典书法:伯远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行书纸本,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书为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之一《鲜于枢赵孟頫行草书字典》,《鲜于枢赵孟頫行草书字典》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主编,集鲜于枢、赵孟頫二人的行书、草书字范,是一部内容详实的书法工具书。“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囊括历史上的书法家,从“二王”至明清各家,搜罗各朝代表性的书法家的行草书,以字典的形式汇编成册,方便读者查阅。本套丛书不仅包含历朝经典书家,还汇聚了书家各个时期的经典书迹。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以草书最为精妙,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各体皆精,尤擅行、楷。对后世书法有重要影响。传世作品有《洛神赋》、《道德经》等
《广东书法院学术创作丛书:书法名家五体心经研究》通过对《心经》的传播与经义的研究,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明晰《心经》与中国书法的联系。历代书法家与《心经》书法,更直观地丰富了我们的认识,最后以当代书法名家五体《心经》书法赏析,进一步强调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是经络相连的。
章革,这一古典草书历经千百年的兴衰,在当今书坛再度兴起,显示了其内在无穷的艺术魅力。虽如此,今人对章草的认识仍有一种模糊和隔膜之感。军旅书家秦阳积多年在章草书学上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沿着汉字书体的演进轨迹,以历代经典章草书家及其作品为主线,对上自秦汉、下至现代的章草进行了深入地溯源探变,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章草书的本体特质,还以史料为据对每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审美对章草一体的兴衰与风格流变所产生的影响作了阐述,并对当代章草创作也作了理性分析和思考,其中不乏独到之见,颇具可读性和学术价值。《章草寻绎:历代章草书法家及其作品略述》图文并茂,既是章草书史的人物志,又是章草流变的线路图,也是历代章草的精品集。出版此书旨在为时下章草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份参考,期望读者喜欢、批评
本书王铎字典对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文字进行了分类整理。原则上首文是按照康熙字典进行排列的,收录的文字以楷、行、草、隶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于收录文字原则上选择完好的文字,不清晰的文字只好割爱。本书特点是只要文字精彩且判断其有必要采用的,即使有一些不清晰也予以采用。拓本的文字黑白色反转刊登。对原本的污渍、文字周边有缺损的地方做了适当的修正。对文字进行缩小,但是缩小比率不一。文字的朝向尽量遵守原本。由于编辑的原因没有表示出处。为方便读者,在卷末总画索引。
《吴月霖(精)/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中收录作者吴月霖一百多幅书法作品,内容以诗词、楹联为主。书体独特,书法用笔灵活,笔墨灵动。博学多才、修养全面,精于书法篆刻,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作品功力扎实、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构思奇特。书法中透着北碑、南帖、金石、汉隶、狂草的影子和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