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王旷之子,王导之侄。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王羲之的书法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书家取法的源泉,被后世尊誉为 书圣 。 《王羲之十七帖》,草书。凡二十七帖,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六十字。因第一帖帖首是 十七 二字,故名。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其一也。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 按张氏所录与今刻本行字不同,因墨迹不传,无从校勘。摹刻甚多,以帖末
欧阳询(557 一641 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公元557 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 ~563 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中的玄秘塔碑建立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写。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原石现存西安碑林。现影印出版的玄秘塔碑是根据目前见到的宋拓中的拓本,经重新割裱,适合十六开本,并保持了原碑字的大小。但为了字口笔画清楚,对其中个别字做了适当处理,以便于中小学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临学使用。
《新书谱 中国书法基础教程:峄山碑》为各大艺术类院校和基础培训必修课程,讲述关于篆书书体的构成要素及临帖方法,全面剖析篆书理论与篆书书体结构关系,分为临帖精析,偏旁结构、临创范例、创作作品、集字作品、碑帖全貌等相关内容。
《碑帖珍品临摹本:王羲之墨迹选1》附有「远宦帖」翠张印页,供读者欣赏。学书必学王羲之。然而,王羲之真迹早已字无存。幸好,还有少量唐代临摹本留存于世,展现出「书圣」遗墨的神采。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初月帖」纵二十六点三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雨后帖」,纵二十五点七厘米,横十四点九厘米。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上虞帖」纵二十三厘米,横二十六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远宦帖一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二十一点三厘米;「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为一卷,纵二十五点八厘米,横四十七点八厘米;「快雪时晴帖」纵二十二点八厘米,横二十四点二厘米;褚遂良摹「长风帖」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四十点九厘米;褚摹一七月帖一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横二十五点八厘米;褚摹「都下帖」纵二十七点九厘米,横二十
《集王羲之书唐诗百首》是根据人们学习和欣赏的需要编写的。诗是从唐代众多诗人作品中选出,这些诗艺术性强,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智慧才能。字是从《圣教序》《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兴福寺碑》、《金刚经》等各种珍本中精选出来,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整体风貌。本书是诗与书法的结合,按诗的内容,采用集字的方法,以册页的格式编排。集字的每首诗边有简化字对照。并对诗文加上简要注释。
《集王羲之书春联:圣教序》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依托,精选脍炙人口,民间喜闻乐见的春联若干条,然后将圣教序碑版字集成有趣的春联书法读物。同时,书中还编排有春联书法款式和春联集萃,供目标读者创作所需。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优化改进。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颜真卿多宝塔碑》简介:书法是在书写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作为一个时代的书法特称而载入史册。书法讲究笔法、笔意、笔势。观、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书法的艺术特色,我社特精选历代名碑名帖,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辑该套碑帖,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精选经典作品,力求体现书法各体艺术水平;二、精选底本,力求字体笔画清晰,且添加释文,以方便读者学习;三、倡导环保节约的时代潮流,力求朴素、实用、低价,普惠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