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书院系列·名碑名帖完全大观:赵孟頫·洛神赋》收录多篇楷书书法作品。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 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或蛀蚀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
《集王羲之书唐诗百首》是根据人们学习和欣赏的需要编写的。诗是从唐代众多诗人作品中选出,这些诗艺术性强,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智慧才能。字是从《圣教序》《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兴福寺碑》、《金刚经》等各种珍本中精选出来,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整体风貌。本书是诗与书法的结合,按诗的内容,采用集字的方法,以册页的格式编排。集字的每首诗边有简化字对照。并对诗文加上简要注释。
怀素《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论书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新书谱 中国书法基础教程:峄山碑》为各大艺术类院校和基础培训必修课程,讲述关于篆书书体的构成要素及临帖方法,全面剖析篆书理论与篆书书体结构关系,分为临帖精析,偏旁结构、临创范例、创作作品、集字作品、碑帖全貌等相关内容。
《中国碑帖名品·北魏墓志名品2:元桢墓志·元倪墓志·元诠墓志·元纂墓志》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新书谱 中国书法基础教程:曹全碑》旨在通过一系列讲解,用朴实的语言和清晰的框架,配合图片的解释说明将《曹全碑》的基本规律展示给读者。希望读者跟随《新书谱 中国书法基础教程:曹全碑》的步伐,通过勤劳的练习能够准确地把握《曹全碑》,从而对作品的学习不局限于单独的某个字,而是对整体规律的掌握,并最终创作出具有《曹全碑》风格的作品。
暂时没有内容
沈度,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卒于明宣德九年(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明初著名书法家,与其弟沈粲并称 二沈 。 沈度书法雍容典雅、规整端庄,被明成祖称之为 我朝王羲之 。后来,仁宗、宣宗、孝宗对沈度的书法更是赞不绝口。正是帝王的喜爱和推崇,当时在翰林院供职官吏以及内阁官僚、科举之士多效其法。此风一开,遂成台阁一体。沈度引领了从永乐到弘治间一百多年的书法风潮,直到 吴门书派 兴起,沈字日渐没落,但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有清一代的馆阁体、状元字实滥觞于沈度。清王文治评其书云: 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 1406年,沈度客燕台真如寺,应老僧元觉之请书《心经》附于李龙眠《演教图》之后。此册小楷《心经》,亦称题李公麟《维摩诘演教
溥儒(1896 1963),字心畲,号旧王孙、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满族,为清道光帝曾孙。 溥儒早年留学于德国,回国后以绘画为生,解放前夕移居台湾,与张季爰、黄君翁三人成为岛上画坛中的三座大山。溥儒曾与张大千有 南张北溥 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 南吴北溥 。 溥儒善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山水见长,清新淡雅,和谐静谧。其书法习二王、柳公权、裴休等诸家,刚缝遒美,端庄秀逸。 溥儒笃信佛教,仁爱孝悌。此册小楷《心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溥儒去世前三年为其母项氏刺血而书,风格严峻刚劲,雍容典雅,实属难得之精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嘉祜二年(1057)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其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苏轼为人正直,才华横溢。其诗词文赋均有很高造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方面,苏轼学颜平原、李北海、杨少师等,尤以楷、行书著称,其字形扁拙、笔画肥厚、章法错落、格调清新。此外,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苏轼在书法美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提出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审美主张。 由于痛苦的人生境遇,苏轼晚年受佛学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在其作品中也略有反映,此册行书《心经》,用笔沉稳,结体端庄,布局空灵,意境高远,无不衬托了苏轼晚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精神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