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体书法自18世纪被英国的书法大师发展以来,一直因其流畅和优美而广受推崇,是社交书信、请柬和其他优雅交流中*受欢迎的书写风格。本书作者,一位享有盛名的书法教师,将提供全面而又循序渐进的指导。在对圆体字短暂而又迷人的历史作一番介绍后,作者即开始深入地讲解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的书写。每个字母都拆成各个笔画进行演示,讲解清晰透彻。读者还将读到关于彩色书写、正确用纸以及学习如何修版、改正与剪裁的详细介绍。此外,作者还展示如何用圆体字来写简单的段落和简短的语录或诗歌,解释信封、名片和请柬等商业用途的圆体字书写。
“历代碑帖放大系列”以初学书法常用碑帖为蓝本,精选其中典型字例,按笔画、部首、结体或同字异形等归类整理,并辅以字例放大、碑版翻转等技术手段,使其成为广大书法学习者、书法教师的字帖或教学参考。此册是根据汉代名碑《礼器碑》选编而成。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建于山东曲阜孔庙。前人对此碑书法评价很高,推为汉隶,为学隶书者所重。明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评说:“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清王澍称:“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此碑书法特点是笔画细劲雄健,波磔分明;字形扁平,结体宽博清朗,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临写此碑须中锋运笔,要控制行笔的提按节奏,注重笔画的两端。如长横一般斜切逆锋落笔,顿挫后调锋,中段提笔快行,收笔时
书法,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书法,临习传统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名迹法书、书法精品。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时期书法家,历代称其“书圣”。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书圣教序》使“逸少剧迹,咸萃其中”,前人评述“欲观右军真面,无如《圣教序》,其集字摹刻,皆出一时国手”。使王羲之真迹大多赖此以传。 本帖将拓本字体放大,明显泐损之处略加修正,意在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和青少年提供收藏、鉴赏、临摹和揣摩研习之佳本。
有清一代,书坛繁荣,承帖尚碑,交相辉映,名家辈出,五彩纷呈,然而能兼善诸体,尤以回腕执笔之法切入妙境者,唯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年)进士,历行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及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考官和四川学政等了。子贞多才多艺,工诗善画,精通经史、小学,旁及篆刻、律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无所不习,巧取各家之长,妙融各体之奇,脱古立新,独具风采。子贞之所以雄踞书坛,除其悟性优异而外,勤奋是其重要因素。《清稗类钞》称其[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腕]。在跋《张黑女墓志》时自云:[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足见刻苦之状。子贞产生以临帖为日课,真、行、隶、篆,无不潜心临习,所以临
清代邓石近承李阳冰,远绍秦汉,博采众家,陶冶而得其天,成篆书一代高峰。其后吴让之、杨沂孙、吴大澂亦以篆书著称,诸家虽各有特色,但在气势之浑宏,用笔之沉雄等方面都远逊于邓。直至吴昌硕出,此境况方有改观。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晚以字行,别号缶庐,缶翁、苦铁、破荷、大聋、老缶等。浙江安吉人。清末曾江苏安东知县,但仅在任一月。后寓居上海,为“海派”书画篆刻之代表人物。其诗文、书、画、篆刻皆工,尤以书法著称,书法诸体中又以篆书成就。其篆书初师杨沂孙,后浸淫《石鼓文》,一生用心其间,所谓“一鼓写破诸艺通”。他的写《石鼓文》早、中、晚期随年龄、阅历以及对艺术理解等不同而有显著变化。早年因受杨沂孙影响,写得工稳雅健,谨守法度;中年增以恣肆,从端正转向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李阳冰(约721-约786),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毫州)人,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好古,善属文,他曾为缙云令、当涂令,李白族叔。李白赠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后人称其为“李少监”。 李阳冰以小篆名世,精整圆劲,初师李斯,以瘦劲取胜。用笔力求出入之迹,体势变平整开阔为婉转圆通,显得婀娜多姿,为秦篆一大变革,对后世篆法的影响极其深远,故后人将其与李斯并称“二李”。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穴法书要录》引穴述书赋》注)他的功绩是从前人“未有点画”的篆籀遗迹中摸索出一套能够书写玉箸篆的正锋用笔方式。清赵宦光云:
本书是司马父子在借鉴古今书家学书练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练习写字的客观规律出发编写的,是作者多年从事硬笔书法研究创作和教学经验的结晶,书后编入了历代名碑帖简介及赏析。使读者比较清楚地了解中国历代书法的概貌。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读者掌握汉字的各种笔画、偏旁部首、结构、布势、章法的书写要领。所有汉字进行规范化书写,具有系统性、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将为广大青少年练习钢笔字和中小学老师从事硬秀书法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吴昌硕(1844-1927),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并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他对篆刻情有独钟,从事的时间长,成就高。他生前曾言:“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经过他的处理,无论朱文或白文,汉篆、小篆或大篆,都呈现出一种大气、浑朴、厚重的气象。 《中国篆刻技法丛书:吴昌硕篆刻及其边款》以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为例,从吴昌硕篆刻边款的特点,格式,款向、款式与谦词,内容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