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体书法自18世纪被英国的书法大师发展以来,一直因其流畅和优美而广受推崇,是社交书信、请柬和其他优雅交流中*受欢迎的书写风格。本书作者,一位享有盛名的书法教师,将提供全面而又循序渐进的指导。在对圆体字短暂而又迷人的历史作一番介绍后,作者即开始深入地讲解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的书写。每个字母都拆成各个笔画进行演示,讲解清晰透彻。读者还将读到关于彩色书写、正确用纸以及学习如何修版、改正与剪裁的详细介绍。此外,作者还展示如何用圆体字来写简单的段落和简短的语录或诗歌,解释信封、名片和请柬等商业用途的圆体字书写。
这本李刚田编著的《古调新弹(李刚田篆刻评改)》里,在传世的大批古代印章中,选出200方认为值得讨论的印例,一一进行评说改刻,沿用了邓散木先生当年的思路,运用批评的手段,从正反两面去说明篆刻美的规律,目的是使初学篆刻的人,对古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读者可以借鉴此集中对古印分析研究、变化改造的方法,增强对篆刻艺术学习把握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从一开始就注重锻炼学印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内容通常被认为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扩散和传播、文化综合作用(或文化整合)、文化区。《书法文化地理研究》尝试运用文化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作出比较独特的阐释。《书法文化地理研究》的构架主要由六个方面组成: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书法、书法与书法文化、书法文化景观、书法文化的传播、书法文化区的划分、书法与文化生态。在每个章节的后面均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对中国书法的文化地理作出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书以《十钟山房印举》《十六金符斋印存》等精钤印谱为底本,汇集传世和新见两汉、魏晋南北朝官印,以专业角度严选860余方原钤印稿,50余方公私藏汉印实物代表作照片,展示汉魏七百余年的印章沿袭发展面貌,高像素原色精印。 印蜕均做释文,对作品中涉及的地名、职官等详加注解,书后辑录历代精彩品评。
林汉涛,1940年生于桂林,是我国已故著名金石篆刻家林半觉之五子。书画篆刻家、艺术评论家、文史学者。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从唐醉石、徐松安先生习书法,从林半觉、马万裹先生治印,从王霞宙、王振铎先生功国画。林先生是我国南方焦墨山水昼坛的重要代表,作品以桂林城景及两江四湖马多。近年开创『硬玉挥洒性篆刻』成为鸡血玉篆刻的开拓者之一。数十年锲而不舍的研究与实践,使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外重大展览,不少被博物馆、科技馆勒石及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会员。
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衆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陰之兰亭。
《雁塔圣教序》,在今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塔门东、西龛各立一石,均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六五三)。东龛内是唐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正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文左行,额隶书八字。西龛内是唐高宗为太子时所制,《大唐皇帝三藏圣教序记》。正书二十行,行四十字,文右行。额篆书信八字,“序”与“记”都是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记”的字比“序的字稍大”。 唐高僧玄奘去印度半岛诸国求佛经,历尽艰辛。《圣教序》为纪述此事而作。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或六五九)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朝杰出书法家。太宗时历任起居郞,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高宗即们,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其书初学虞,欧,后法右军。正书清远古雅,微杂隶意而自成一家
《近现代名人书札系列丛书 近现代名人书札手迹鉴赏 3》由左志丹编著
以《西泠八家印选》等精鈐印譜爲底本,汇聚丁敬、蔣仁、黄易、奚岡传世佳作,專業角度嚴選近300方原鈐印稿,10余方公私藏代表作原石照片,品味浙派切刀法与金石味,展示浙派开创初期的发展面貌,高像素原色精印。
《碑帖导临:黄庭坚诸上座帖》精选历代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之贴。
为了使学习启功体书法的朋友更好地借鉴古人法帖,启功书法的研究者文阿禅先生选取了《赵孟頫书绝交书》这本与启功书法有渊源的古代碑帖进行了意临,并做了创作示范,这样使初学者既可以为学习启功书法吸收营养,同时又为将来跳出启功体的格局作一个铺垫,即当启功书法的学习达到的程度时,可以反过来求变。先入帖,后出帖。这应当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本书从书法历史、书法修养、书法技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有助于中小学老师和学生陶冶书法兴趣和书法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