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内容通常被认为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扩散和传播、文化综合作用(或文化整合)、文化区。《书法文化地理研究》尝试运用文化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作出比较独特的阐释。《书法文化地理研究》的构架主要由六个方面组成: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书法、书法与书法文化、书法文化景观、书法文化的传播、书法文化区的划分、书法与文化生态。在每个章节的后面均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对中国书法的文化地理作出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书是作者对颜体书法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鹤庐老人遗印》共分为六卷,包括:丁仁;先辈遗印;王禔;近代其他人;佚名等,主要内容包括:朱复戡、朱崇、吴隐、吴凤阶、吴诰、汪行恭、张国桢等。
颜真卿(七O八—七八四)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人,因被敕封为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其书集二王及先贤之精华,积极地汲取民间书法的朴实与天真,兼古今,容南北,推陈出新,开宗立派,被后世尊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艺术大师。其雍容豁达、丰腴刚健的书法语言及高深的艺术境界为后世所推崇。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代表性的书法艺术经典之作。窥其风貌,高古典雅、遒劲豪宕,展现出“颜体”大气磅礴的风格。此碑成炒后人研习书法、登上书法艺术殿堂的金阶,将研习《颜勤礼碑》作为挺进书法艺术境界的必由之路。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培养和滋润了无数书法艺术大师。 《颜勤礼碑》碑阳、碑阴共三十九行,碑侧五行,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七字。因久眠地下,字口清晰,结体完整,突出地再现了“颜体”的饱满与丰腴。此碑用笔高古,
本书是关于学习篆刻的技法丛书中的一本。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篆刻的历史演变、流派,详尽地讲解、示范了篆刻从入门到创作的全过程。本书深入浅出,并配有多幅图做范例,包括篆刻时摩写的印稿、用刀的照片等等。对于初学篆刻及需要提高印学修养的读者十分有益。
《清代版刻一隅》一九九二年一月由齊魯書社印行,初版僅千册。閲四年,於一九九六年三月重印八千册而止。 這其實並不是一本雕版史之類的著作。 以“一隅”命名,意即在此。不過說明原意祇是從赏鑑出發,草草巡覽有清三百年雕版成績一過,略存鴻迹而已。洪北江曾對藏書人加以品評,分為數等,而將赏鑑家與掠販家(也就是書賈)列為最下.北江是學者,自然看不起“玩物喪志”、以書籍當古董、摩挲赏玩的人物。 而《一隅》編寫的出發點恰正在此,正被洪亮吉說着了。近來版本研究者對書籍屬性有了較寬闊的看法,於學術性、文獻性之外,也顧及了藝術性。不過洪先生已不及見,是一種遺憾。 以圖錄形式著錄出版物的著作,已有多種。大抵以宋元刻為主。著錄明刻的就很少,不過一種。顧及清刻的,在《一隅》出現以前,一種都没有。《中國版刻
国书法源远流长,历经三千年发展与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块灿烂瑰宝。它不仅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世俗风情与灿烂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力与创新意识,是一项独特而光辉的艺术。世曰:“书如其人”,意思从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与修养。因此,研习书法可以陶冶心灵,培养情操。
《廿一史弹词》长篇弹词。明代杨慎作。原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传世后易为现名。它取材于正史,用浅近文言写成。唱文分为十段,均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其后再系以诗和曲。本书内容即是唱词之后的曲。曲牌分别为西江月、南乡子、临江仙、清平乐、点绛唇、定风波和蝶恋花等。 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明代文学家,明代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全《内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明武宗正德六年(一五一一)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八月,
当此传统书法再度繁荣发展的时代,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规模不算太大的丛书。我们的主观愿望并不在于给本已很热闹的书法百花园锦上添花,而是企望于能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以渴中送水———希望能对他们的书法知识的了解和书法艺术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敢说达到指点迷津的效但是,或许可以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考的价值。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