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主要搜集从陈、隋年间到现代的书法大家所写的千字文书法影印。这些书法包括智永、欧阳询、王羲之等。
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大家。他不但兼擅真、隶、草、篆、行各体书法,而且绘画创作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既有人马、山水、花鸟、竹石诸门画科,又兼用重彩青绿、浅色写意或者纯水墨技法。他提出“书画本同”,上接历代“书画同源”的传统,倡导“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他又提出的“古意论”,其实质是重温晋唐意趣、开创时代新风的“借古开今”。 本次湖州市博物馆在浙江省文物局的鼎力支持下,汇集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赵孟頫书画珍品,举办“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珍品回家展”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此一盛举对于推动和促进国内外的文化学术交流、对于提升区域性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为中英文合集。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这套书以历代篆刻形式发展为脉络,分为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秦汉私印、明代流派印、清代流派以及近代名家的篆刻赏析,每本选100方印张,图文并茂, 内容分两部分:一、立体图(或边款)和印面图。 二、从历史背景角度解析印的由来、印面文字的含义以及大小尺寸;从篆刻创作角度分析印章布局、章法、刀法的处理等赏析文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二百六十字,爲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阐述五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本性为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爲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经属于《大品般若经》六百卷中的一节,被 认爲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爲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爲通行的爲玄奘译本。由于经文短小,便于持诵,在我国甚爲流行。近代又被译爲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玄奘翻译的《心经》,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被抄写、传诵、刻印者甚多。更因此经藴含着无上的智慧,而成爲历代佛教徒修行的课本。这短短二百六十个字,既表达了大乘佛教智慧的核心,又藴含
砖陶一类的刻划痕迹,有一种迷人的暖和感。篆刻应该是一种活力。它源自在泥土、金石上的劳作,具有生命意味的线条与符号,记录人的内心世界,本书这九十方印拓是作者近年来对篆刻传统的一种体验。传统毕竟不是一种认知。
《王大炘印谱》收录了近代篆刻家王大炘先生的各类印谱上百个,舫印都由印文边款构成。《王大炘印谱》可收印谱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印面布局合理,刀法精湛,充分显示出王大炘先生具有的高超的金石造诣。可供广大篆刻爱好者研习、摹刻。
打字机的出现,使得中国人运用了三千多年的手写文字受到了空前的冷落。计算机的普及,又让执笔书写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数十年来,中国书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成为人们忧虑的事情和热议的话题。
印石是一门学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要认识它,了解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鉴于此,作者尽十年之力精研印石,且广为搜集,得各类印石相片数千幅。今选其品相标准且佳者,举纲张目,分门别类,所编深具学力、匠心,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印壇。读者得此一编,对于欣赏和收藏印石宝多裨益,相信此书出版会成为爱石者的好朋友,好向导,好顾问。
《王阳明法书集》终于编成付印了,这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王阳明逝去四百余年后首次整理汇编的,是收录其一生中留下的大量诗文、书札、碑刻等手迹的专集。由于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其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影响久远。本集以王阳明亲笔手书的手资料为依据,由此可以来校正弥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缺陷和失误,无论从史料;书艺等角度去深入加以研究,其意义是显见的。 作为阳明故里的后学,编者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手征集、整理、汇辑工作,历时近十年。曾先后赴江西、安徽、湖南、贵州、江苏、北京、山东等地,顺着王阳明生前足迹进行考察寻踪,步履所至,或攀岩拓取,或摄影笔录,逐年累积,近有
砖陶一类的刻划痕迹,有一种迷人的暖和感。篆刻应该是一种活力。它源自在泥土、金石上的劳作,具有生命意味的线条与符号,记录人的内心世界,本书这九十方印拓是作者近年来对篆刻传统的一种体验。传统毕竟不是一种认知。
傅山(1607-1684),字青主、青竹、公它,号真山、啬庐、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他自幼聪颖,禀性刚直,崇尚气节。明亡入清后不与清廷合作,并因反清复明图谋被捕入狱。后经朋友多方营救,才得以开脱生还。出狱后的傅山,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二十年不见生客。康熙十七年(1678)被举应“博学鸿儒”科,固辞不准,后在病中强行抬到京都,但仍以病为由拒绝叩上谢恩,为人处世以及作学问,处处表现得孤傲不群。特别是在以寄托胸臆,抒发性情为载体的书法方面,更是把表现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主要目的。他对书法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之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他的书法一直秉承正气,注重个性宣泄,并把这种创作原则追求了一生,发展到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傅山出身于书
一、金石书画润例是书画家个案研究和书画史史段研究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藉以了解书画家在某个历史时段艺术追求和价值的自我判断,以及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和经济境遇,同时可以追寻并把握说话艺坛的嬗变与兴衰消长,有些润例留存着以后我们视野消失的艺术家及其生平和艺术活动的珍贵材料。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一度浩若烟海的这类润例大都散佚无闻,编纂本书意在弥补这一遗憾,但事属草创,搜罗未广,遗漏者甚多,有待继续补充完善,望读者鉴之。 二、本上收录金石书画润例二千余件,上起一八七四年,下迄一九四九年,前后跨越七十六个年头,为便于对这大意历史时段金石书画家润例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本书采用编年体,每件均标明出处与发布时间。 三、本书润例来源有二:一是流传原件,一是报刊上发
傅山(1607-1684),字青主、青竹、公它,号真山、啬庐、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他自幼聪颖,禀性刚直,崇尚气节。明亡入清后不与清廷合作,并因反清复明图谋被捕入狱。后经朋友多方营救,才得以开脱生还。出狱后的傅山,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二十年不见生客。康熙十七年(1678)被举应“博学鸿儒”科,固辞不准,后在病中强行抬到京都,但仍以病为由拒绝叩上谢恩,为人处世以及作学问,处处表现得孤傲不群。特别是在以寄托胸臆,抒发性情为载体的书法方面,更是把表现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主要目的。他对书法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之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他的书法一直秉承正气,注重个性宣泄,并把这种创作原则追求了一生,发展到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傅山出身于书
《徐三庚印谱(一函3册)》作者将徐三庚具有代表性的印艺进行整理、注释,编辑成册。印谱中,每一方印都是一个整体,每一笔刻成什么摸样,全由当时精神、心情、环境、时间,甚至刻刀和石材的状况而定;此外,徐三庚之所以在全国名声显赫,这与他的印风的新和俏大有关系,他的印常常会迎合现代人爱玩的习性,表现出“现代”新意,再加上他的篆体标致明显特别,所以大受追捧。适合印章设计者和爱好者,以及徐三庚的追随者阅读与收藏。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家园,同样,一门艺术也不能没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做支撑。《书法美学论稿》(作者周俊杰)以中西方经典思维方式,全面、深入地解析书法本体,剖析其美的内在流程,将人们引入到一个独特、绚烂的美的世界,向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是当代书法界以及学术界的重要成果。
《汝帖》历代从帖。十二卷。北宋大观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寀杂采自夏至五代的金文及名家书法如《淳化阁帖》、《绛帖》诸帖以及自藏法书,自皇颉、夏禹以至郭忠恕书,汇集刻制而成的丛帖。包括真、行、草、隶、篆诸体,计九十四种,一百零九帖,分十二卷,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书法史及古代书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其中多有集古碑中字托名某人书者,驳杂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