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翔博士花费数年心血的专著《新媒体装置艺术》终于面世了,除了她本人,恐怕没有任何其他人能体会到这么多年来的求学煎熬之困苦,潜心钻研之艰辛,以及学术丰收后的快慰。本人在马博士选题、开题和答辩的整个过程中,经常参与该课题的研讨和交流,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也亲眼见证了马博士围绕该课题完成博士学业和专业实践的整个过程,也常常被她认真治学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打动。新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都是现代艺术比较前沿或者先锋的艺术思潮和表现形式,它们从不同角度界定了需要用特定的空间场地来展示的媒介艺术,也共同表现出艺术家与接受对象之间的某种互动和体验的特征。它们之间也有的差异,如果将它们归纳为环境艺术,区别就在于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从媒介手段上来说,两者又往往不拘一格,相互交叉,很难一
信息可视化致力于创建那些以直观方式传达抽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可视化的表达形式与交互技术则是利用人类眼睛通往心灵深处的广阔带宽优势,使得用户能够目睹、探索以至理解大量的信息。本书主要呈现可视化在媒体中的应用。同类书目中选题新颖,方向明确,主要呈现可视化在媒体中的应用,而不是把所有可视化作品融合在一起。《媒体可视化设计》收录的项目均为国外设计作品,作品完成时间较新,借鉴价值高。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丛书·影与调:电影影像的影调美学效应》系统论述了影调是画面的明暗层次和虚实对比以及色彩的明暗关系综合效果,也说明了光作为一种物质,在空间存在以后,所形成的影调形式。在摄影画面中,影调的结构体现在它由白到黑的过渡层次和等级。在彩色摄影中它体现为一种颜色向影调的过渡。光影层次分明的话,那么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就会比较明显,所表达的形象就会从画面上突显出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丛书·影与调:电影影像的影调美学效应》选用了“影调”这一词汇来表示电影影像控制手段、处理方法、具体技术、有关艺术的视觉效果。帮助我们认识了作为技术和艺术综合体的影调,作为具有独立表意功能元素的影调。同时,在电影摄影技术的控制基础上,分析了艺术创作的处理方法,在电影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电影卷(1978—2010)》力求客观全面地记述1978—2010年上海电影事业及产业改革、探索、创新、发展的轨迹和成果。 本卷记述的1978—2010年间拍摄的电影,均经国家电影管理部门批准、由上海各电影制片单位独立出品或联合出品,并公开发行、放映。 本卷记述时间始于1978年,止于2010年。正文内容按机构·团体·企业、影片、发行放映、电影技术、教育研究、交流活动、管理、人物等为序,分篇、章、节、目等层次记述,并配有若干电影剧照和历史图照。
《爱情与伦理向度下的家庭叙事:中国电影家庭情节剧研究》行文严谨、史料翔实,对于中国电影1945-1949年这一辉煌阶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以一次饱含对电影艺术的热情与颇具挑战性的探讨,填补、充实了中国电影史的类型研究。作者以“家庭叙事”作为切口,从爱情、伦理向度来考察家庭情节剧的意义建构、家庭情节剧与都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国家在叙事中的复杂关系,通过对家庭情节剧的历史嬗变、叙事形态与生产体制、创作者、社会、政治之间的关联及家庭情节剧中的角色形象进行梳理、归纳与分析,辨析了“1945-1949”时期中国家庭情节剧的叙事形态和意义建构。
本文献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部大型纪录电影文集,辑录文章70余篇,约110万字,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篇幅属发表或公开发表。本文献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纪录片的起源与历史、导演与作品、方法与技巧、理论与美学、电视与纪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中外兼收,译介居多;影视兼顾,以影为主;古今兼谈,史论并重。另外,书后有百余种纪录电影参考资料索引。 纪录片是高深的艺术门类。正如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约翰·格里尔逊所说的那样,虽然我们把摄自自然素材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但纪录片这个称谓只应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纪录片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艺术,具有其他片种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就当今的电视台而言,制作或播放的纪录片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其节目水准的重要标志。
《中国电影市场报告》自2006年创办以来,以全面翔实的数据和客观的市场描述广受业界好评。《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报告》延续了往年编写框架和特点,全面反映了城市院线、电影院建设、城市电影市场、影片上映情况和农村电影市场发展水平。
《想象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把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研究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再现关系,分析作品中的意象、隐喻及文化价值,力图发现中国电影在当时呈现的共同的创作心结,分析研究当时的电影作为叙事文本如何在那个交错的年代里反思历史、再现当代、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