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改编概论》探讨的内容是中国自电影兴起之后,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主要是文学改编为电影的问题。上编是以史的方式对百年来文学改编电影史进行梳理,下编是针对一系列长期争执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如何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电影剧本创作队伍等等。这些问题也是文学界和电影界面临的时代命题。
维姆·文德斯(WimWenders,194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新电影”运动领导人之一,二次大战后德国导演中代表性的一位。他与法斯宾德、赫尔措格等人将新生命带入德国电影,为垂死挣扎的电影工业寻求突破,使战后被美国文化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德国电影获得一线生机。本书涵括了文德斯时期(1967—1977)的德国电影以及他(1978—1985)定居美国期间拍摄的影片。这些作品呈现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发展痕迹,记录了“二战”后消沉的德国,刻画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寂寞、孤立与迷惘,传神地表达了这位新趋势的代表人物着迷于寻找欧洲与美国精神之关联的强烈意念。文德斯的影片融合了欧洲作家电影的叙事艺术与美国类型电影风格,随着作者对其多部作品的深透分析,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谈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就不能不提到《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已经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但正因为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人们也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没有选择这些影片——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本书选择了另外一些影片如《小玩意》、《太太万岁》、《花外流莺》,我给自己准备了如下的理由:(1)这些影片可能是读者所不太熟悉的,应该有一点新鲜感;(2)这些影片也够得上“经典”的原则和标准,只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它们或者被忽视,或者被打入冷宫;(3)也是更重要的,在当下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这些影片对我们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一部用文字呈现的百年中国电影档案,一部
数十位欧美电影大师和上百部经典名片的品评随笔以及嘉宝,梦露等多尊银幕女神的浪漫传奇。一只痴迷于电影花粉的胡锋,敏锐地捕捉那些流淌的画面和声音,秘密地贴近消逝岁月的苍老红颜,只为也酿制出一番甘美的文字果酱。电光如影,身如菩提,花粉尘埃,心若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