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艺术家对电影制作的迷恋,展示了活动影像的另类历史。 从费尔南 莱热、吉加 维尔托夫、史蒂芬和弗朗西斯卡 特默森等早期先驱,到包括史蒂夫 麦奎因、塔西塔 迪恩和弗朗西斯 埃利斯在内的当代主要艺术家,电影专家大卫 柯蒂斯生动地描述了受电影媒介启发的众多鲜活个人。 本书涉及400多名国际活动影像制作者,并通过大量艺术实例,包括实验电影、录像、装置和多媒体,为日益流行、不断演变的艺术家电影类型提供了多元介绍。
贾想1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贾想2 本书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
《漆中之黑》为 摄影师杜可风的随笔集,富有浓郁的个人色彩。书中,杜可风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从自己十八岁离开家、当上海员周游世界开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零出发,一步步成为世界 的电影摄影大师的,其中不仅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经历,也有在游历中逐渐沉淀的感悟与思考,当然, 重要的,是杜可风用他那 个性、灵动幽默的文笔,书写了他对于电影,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的无比热爱,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同时还配有130幅珍贵图片,其中不仅有片场照片, 有杜可风本人的拼贴作品。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学院的影视写作专业在全美国排名No.1,而本书作者理查德 沃尔特是这个专业的主席。他讲授的影视写作课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一致评价为富有传奇色彩,不仅桃李天下,还有学生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奖项。《剧本》作为这门课程的内容大纲,涵盖了标准的剧本格式、剧本修改方法、真实的业界环境,三十多年来被全世界一百多所大学当作教科书使用。通俗易懂,手把手教你写出一部专业的影视剧本。 编剧教父罗伯特 麦基继《故事》之后,时隔二十年再一次深度创作。横跨四个领域,为影视、戏剧、小说的对白编写甚至日常生活的对话解读搭建出新的理论高度。 在这本书里,对白的完整定义扩展至"对别人说"、"对自己说"、"对读者和观众说"三个维度,其戏剧性和叙事性的
《现实主义与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从美学的角度揭示了八十年代电影在整体上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美学旨趣,并探讨了八十年代电影中人文精神的形成、表现及其主要内涵,还借助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挖掘八十年代电影中的文化意蕴。
《我不是一本型录》是许舜英与包益民在热销设计生活类杂志PPAPER上对谈的结集,当时这个对谈专栏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首先,许舜英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和包益民谈衣食住行,从一瓶洗碗精的选择到对零食细节的苛求;其次,许舜英在大多数读者或者创意人看来是带有神秘感的,她很少在媒体抛头露面,更不要说坐下来谈论自己的生活琐碎,而在此书中,她会谈论很多关于她生活的细节;再次,如果说《大量流出》是许的“创作笔记”和“思维体操”,那么《我不是一本型录》就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坦诚,从中读者可以明了她作品背后的语境,读后不得不叹服并欣然确认,许舜英对广告近乎偏执的完美追求背后,是她一贯的对细节专注和对生活美学的探索。对话中透露出许舜英这几年对媒体、广告、时尚转变的洞见,这些能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有豁然之感,并对
电影蓝皮书《 电影产业发展报告》放眼全球,以北美、欧洲、亚太和中国作为四大研究视域,特别是将中国电影产业置身 格局,通过中美电影业发展对比,聚焦 电影业的潮流趋势;探讨中国电影市场2019年全面开放背景和后WTO时代,在 电影产业格局中的变革以及中美博弈等热点话题。 与传统研究偏重产业内部结构不同,本书不仅关注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 树立了“大电影产业观”,延展至娱乐传媒跨媒体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娱乐产业跨界融合的背景下, 加注重电影产业与文学、电视、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协同发展(IP融合发展), 加注重互联网对于电影产业的带来的冲击和生机。
本书和《影视艺术概论》是特聘教授谢柏梁和袁玉琴教授共同主编的史论课配套教材。前者是对中国影视发展总体脉络的勾勒,后者是关于影视艺术及其审美特点要言不烦的阐述。这两本教材已经经过南师大和相关兄弟院校的多次使用,属于较为简明扼要、清晰生动的综述类教材。作为高校,这类教材今后还应该蔚为系列,为教学工作提供较为规范、适用的基本文献。袁玉琴教授是南师大影视学科的创始人,也在全国影视界的学术层面上开拓较早,成就颇丰。谢柏梁教授是南师大影视戏剧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在文学史研究、比较文学、戏剧史论和影视研究方面开拓甚勤,多有建树。
《昆曲之美》为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昆曲之美”课程2012、2013、2014、2015、2017年五次的演讲纪录。课程内容为多位 昆曲表演艺术家讲解昆曲行当的四功五法,以及多出昆曲折子戏的演出体会。其中包括王芝泉老师讲解《西游记?借扇》、《挡马》与《扈家庄》;计镇华老师讲解《长生殿?弹词》;邓宛霞老师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与《蝴蝶梦?说亲》;华文漪老师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琴挑》和《长生殿?小宴》等。按照各位表演艺术家的姓氏笔划排序,每位艺术家的讲座纪录再以年份先后排列,同时在每讲文字纪录中加入标题,标示各位艺术家于讲座中讲解昆曲行当、四功五法、折子戏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进入昆曲艺术的世界。而艺术家们在解说每一讲的主要剧目之外,亦曾分享对其他剧目的演出体会,当中 包括了一些京剧
本书集中考察了2019—2020年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伊朗、新加坡、菲律宾、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蒙古等亚洲 的电影产业和创作现状,采用宏观的现象梳理和微观的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论述各国各地区电影的产业状况、创作情况、重要潮流、热点现象,并对各国各地区代表性的影片、影人做精要总结与梳理,对当下亚洲电影的产业和文化景观进行了兼具整体与细部的研究观照。《亚洲电影蓝皮书2019-2020》集中考察了2019-2020年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伊朗、菲律宾、以色列、蒙古、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柬埔寨等亚洲18个 的电影产业和创作现状,采用宏观的现象梳理和微观的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论述各国/各地区电影的产业状况、创作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