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批评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理解。但影视批评应该始终围绕影视创作实践(既源于又服务于影视创作)来展开,这一点在当前的影视批评领域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正因如此,本书当然也涉及并参照了诸多不同的知识谱系,但在具体的论述中则是始终突出了影视批评的美学性,其目的在于使影视批评真正能与影视创作处于一种对话状态,从而能够更近距离地参与到影视创作实践之中,并与影视创作共同构成一种共生、互动的话语系统。限于篇幅,对影视批评中的某些话题,本书仅仅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并没有进一步展开,是为“导论”。 在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廖奔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贾磊磊先生、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何志云先生、总编李梦
电影,在我的生活里,成了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走进去以后,就不愿意随便和别人谈论他了。 本书收录了彭小莲导演撰写的影评35篇。既有对候麦等电影大师的回顾,也有对《混蛋》等影片的评论。导演看电影的视角,使得本书“知人论世”,具有了不同于通常影评的分量。
1986年,德里克 贾曼拍摄了影片《英伦末日》(有很多自传性),这是他原创的,具有技术革新的电影,也是其个人化的作品。拍摄开始后,贾曼也开始这部日志的写作,其中包括日记和访谈,以及剧本的批注,影片拍摄剧照,和他个人及其家庭、友人的照片。在书中,贾曼描写了他不同寻常的童年,如何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充斥着性与放纵的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作为一个导演的崭露头角。这是他继《舞蹈礁》《现代自然》《自承风险》之后,第四部引人注目的日志,呈现出非常多样化和创造性的生活的细节。
香港电影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的汤祯兆,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影人部分以“以人为本”为题,对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不同世代的电影人代表进行精描,以此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样貌;影片部分以“如影随形”为题,以数部电影杰作为范本,多角度剖析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与外在肌理。特点如下: 一、对中国电影的知识储备极其丰富。赛人对中国电影的知识储备——从影史到影论,从影事到影人——在当代中国电影学术界、评论界中都少有与之匹敌者。 二、对中国电影的思考广博精深。赛人对中国电影的思考,借助自身的电影素养与工作经历,将影迷对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