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纪录片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全书涵盖了纪录片创作从调研、撰稿、制片到拍摄、剪辑、特效、调色、声音制作,乃至融资发行的全链条,打通了纪录片导演艺术宏观、中观、微观,前期、中期、后期的制作闭环,从纪录片创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以非虚构电影理论为指导,以作者群多年来的创作和教学实践为基础,系统全面地讲述了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和技法。本书既适合非虚构影视从业者和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参考,也适合纪录片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美国电影教父罗伯特·麦基讲述电影编剧的心得的作品,本书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不仅阐释了标准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对当代电影编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便是编剧们的经典之选,集结了罗伯特 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是美国电影教父罗伯特·麦基讲述电影编剧的心得的作品,本书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不仅阐释了标准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对当代电影编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物》分为四个部分: 部,人物礼赞,探讨人物发明的灵感源泉,并为塑造你的才华奠定基础,以创作出具有 想象力的虚构人物。第二部,人物创作,阐述见所未见的人物创作,从“由表及里”的方法开始,过渡到“从内到外”,拓展到多维度和复杂性, 以 为 的角色作结。第三部,人物宇宙,书写类型人物、表演以及读者/ 观众/ 人物关系。第四部,人物关系,通过铺陈五部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剧中人物”来阐明卡司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电影《捉妖记》从筹拍到上映历时7年,正式制作将近3年,全片共有超过1200个特效镜头,后期CG特效制作时间超过500天,动画及特效制作参与人员有400多人,全片有1000多个镜头贯穿CG特效的全流程,涉及模型、贴图、绑定、灯光测试、动画、角色特效、合成、剪辑等15个部门,仅仅创造一个CG角色就超过6个月,每一个环节的测试版本多达120个,哪怕一个简单的镜头也要制作2个月,而复杂的、渲染量大的镜头则需要100多天,放映时却只有5秒 以上这些,让《捉妖记》在技术运用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新一代华语奇幻电影的标杆之作。而本书试图从一张导演的手稿开始,讲述为这部影片每一个精彩的细节而奉献心血的艺术家们幕后创作的故事。
本书为我们揭开了电影剪辑世界的幕布,以充满趣味性的笔触展示了剪辑这门神秘艺术的魅力所在。出身剪辑世家的鲍比?奥斯廷运用自己浸淫专业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诸多世界剪辑师的作品为案例,分门别类地阐释了剪辑师究竟施展了什么样的魔法,来使观众对电影笃信不疑。 通过分析经典巨作《毕业生》、《唐人街》、《后窗》、《法国贩毒网》、《十二怒汉》、《体热》、《一夜狂欢》和《虎豹小霸王》等片中的剪切点截图,奥斯廷详细探究了转场的使用、动势的建置、音乐与动作的契合、为演员表演和摄影角度查缺补漏等剪辑技巧,将剪辑师如何巧手慧心地操控我们的观片期待,又如何设置各种“圈套”来引诱我们对故事的发展欲罢不能,揭示得一览无余。她用鲜活生动的手创作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看不见的剪辑”的要义,正在于“别让观众看出电影
《影视服装设计》为影视服装设计教材,从影视人物整体造型的基础理论入手,结合大量的影视剧设计实例,对不同类型的影视剧风格的人物造型的设计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及读者对影视人物造型有全方位的了解;再进一步着重从影视服装设计的专业角度,从设计元素的运用到设计创作流程和方法以及设计绘图表现方法进行了逐步深入的讲解与示范。
本书是分镜头脚本设计的专业教程,内容简明易懂,适合所有多媒体制作的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阅读。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对分镜头脚本设计师与分镜头脚本制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学习如何提高速写技术、如何适应不同风格、如何获取灵感;在实践操作指南和互动练习的帮助下,学习如何将文字脚本或概述转换成分镜头脚本;了解分镜头脚本的语言和不同媒体的优缺点及惯用手法;学会创建场景、设计镜头序列,了解构图、取景和连贯的重要性;能够创建专属自己的工作空间,找到进入专业分镜头脚本设计师领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