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单读》邀请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担任特约编辑,首次引进、完整出版四部国外当代青年剧作者剧本:瑞士剧作家马蒂厄 贝尔托莱的《豪华,宁静》、英国剧作家艾玛 克劳的《缝纫小组》、英国剧作家阿里斯戴尔 麦克道尔的《X》和美国剧作家山姆 马克斯的《鸡笼》。 新世纪以来,新一代青年剧作家带着全新的问题意识,尝试革新戏剧文本写作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人物特性,创作了一批反常规的独特剧作。单读遴选了其中四部剧作,呈现前沿的戏剧实践,革新对戏剧的想象。 这四部剧作以批判的眼光正视真实生活,回应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困境: 死亡 与 自杀 之辩;高速发展的科技生活与普通人基本情感需求之间的对冲及相互改变;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与故土覆灭的反思;个人成长与性别认同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外部精神控制与个体内在的争斗。 本
《再别康桥》是陈蔚自编自导,开中国小剧场歌剧之先河的一部作品。该剧以经典诗篇《再别康桥》为轴心,将笔触聚焦在林徽因与徐志摩二人的情感纠葛上,并穿插着梁思成与林徽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生活,再由 诵者 扮演的胡适、金岳霖、泰戈尔将这两条戏剧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主次分明、发展清晰的戏剧脉络。该剧次成功地表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群文化名人、知识精英 诗人、才女、才子、名媛的感情世界与心路历程。无论是剧本结构语言,还是舞台呈现方式都颇具新的创意,充满了诗性、诗意和诗情。
民俗是戏曲形成、发展的土壤,戏曲是民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粤剧素有 南国红豆 美誉,又称 广府大戏 ,是广府地区*大剧种,并流播于两广、港澳及海外有广府华人居住之处。粤剧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与广府本土艺术形式不断融合丰富而成,身上烙刻着广府文化的地方印记、流淌着广府文化的历史血脉。 本书从外来声腔南来入粤到本地班出现,从粤剧改良到进入城市戏院,为粤剧进行了文化寻宗;从粤西 年例 到粤剧 福地 ,探寻了粤剧在广府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本书还追踪了粤剧在两广、港澳地区和旧上海的流播与轨迹,以及粤剧在东南亚、北美的海外传播与广府移民间的渊源;剖析了粤剧与民间曲艺、广东音乐、南派武术间的互动关联,书写了用一方水土所培育出的一方戏。
本书主要分为表演篇、音乐篇、舞美篇,具体涉及行当、四功、五法、锣鼓经、皮黄、曲牌、化妆、服装、盔箱、道具十个类别,针对很多作者直接经历或间接了解的真实案例,逐个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既有常识,又有趣闻;既有艺术规律讲解,又有美学探究。
本书从京剧简史、京胡伴奏、京剧表演、京剧行当、龙套艺术、京剧化妆、戏曲砌末与舞台装置八个模块,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我国的国粹“京剧”做了解构与普及。本书各个模块的作者常年从事京剧艺术实践和研究,在其各自领域都有较为广博的的见识和深入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各个模块涵盖了京剧艺术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历史、表演、行当、舞台、伴奏等方方面面。
粤剧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和我国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戏剧;序号180;编号Ⅳ 36)的双重身份。本书通过梳理评述清戏画和外销画的已有研究成果,展望其研究前景,并理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尝试性地对外销戏画的先驱 西方画家所绘戏曲题材画进行了研究;以外销画等史料为依据,首次对十三行与戏曲的关系做出揭示;研究了广府戏船相关问题;探讨了外销画中的戏曲演出场景及外销画与西方画中的剧场等。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无论对于戏曲史研究领域,还是外销画研究领域,都是一未经开垦的新课题。
《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是一部京戏史料长编,时间跨度从嘉庆十八年(1813)到1944年,包括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名角生平等详细内容,是京剧历史研究绕不开的基础性史料。《近百年的京剧》则是从宏观上从不同角度概述京剧的发展。既按徽班入京、嘉庆名角、道光及咸同光三朝戏班分期进行纲举目张的论述,还具体介绍京剧唱法的四声、尖团等专业知识,以及戏本、科班、票友、转轮、戏园、堂会、传差、民籍教习等京剧相关的内容。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2016年,我社首次以全集的形制出版了四卷本《郑怀兴戏剧全集》,收录原创和改编剧本42部,涉及莆仙戏、京剧、高甲戏、评剧、歌仔戏、越剧、汉剧等多个剧种。 时光荏苒七年过去,郑怀兴先生笔下花开不断、硕果累累,创作了《冼夫人》《关中晓月》《嵇康托孤》《灵乌赋》《仙霞古道》《烟波迷月》《范文正公》《钱四娘》《雷州驿》《蜡丸案》10部剧本。 为繁荣中国戏曲,为戏曲研究者提供资料,为戏曲专业人士提供读本,为激励和指引有志于戏曲的青年进行剧本创作,2023年本社将郑怀兴先生新作以《郑怀兴戏剧全集(续编)》的形制出版,以飨读者。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本书以明清以来的安徽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戏曲舞蹈为研究对象,从安徽戏曲的历史着手进行挖掘研究,考辨安徽地方戏曲舞蹈源流,梳理其历史发展与传承,对安徽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徽剧、庐剧、傩戏、泗州戏、黄梅戏、目连戏、凤阳花鼓戏等戏曲舞蹈部分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发展、流变以及舞蹈形体姿态特征等进行阐释和研究,对于地方戏曲舞蹈的资料整理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是周明泰撰著的一部戏曲史料。该书将作者所见清代宫廷演剧机构昇平署档案中的演出记录分门整理,按年中节日、生日婚丧、机构条例、演出规定、乐舞种类、上演剧目厘为六卷,并附录演出乐器、存档释名等,对于清代昇平署的组织结构、演出情况、习俗规矩等方面记载颇为详尽,是研究清代宫廷演剧的重要史料。《〈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是周明泰从《都门纪略》中摘取戏曲演出记录形成的一部戏曲史料集,对于清末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北京的京剧戏班、演员、剧目记载颇为丰富,体现了当时民间演剧的情况。上述二书对于戏曲史研究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研究晚清时期宫廷、民间演剧的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仅有排印本传世,不但未加句读,且排印较为粗疏,时有错字,不利于学者使用。本次出版经
本书通过对当今话剧舞台上仍在演出的一些优秀剧目进行历史的回顾和梳理,重返演出和批评现场,探讨剧目产生的背景、修改和演出情况等,以期在话剧创作、话剧演出和话剧批评之间进行综合的关联探讨和研究,对当下的话剧演出和话剧创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本书不对中国话剧的创作和演出做全景式宏观分析,而是选择一些经典剧目进行个案探讨,剧目选择上涉及中外剧目,既有对易卜生、奥尼尔戏剧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梳理和探讨,又有对李健吾改译剧的分析,还涵盖田汉、丁西林原创剧作的探讨,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管窥在西方戏剧影响下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和现代化进程。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伟大的作家,他的戏剧作品长期作为经典读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极高成就。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国内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传播度*的是朱生豪的译本,梁实秋、方平、孙大雨等人也均有译本出版,而被誉为 诗译英法*人 的翻译家许渊冲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深厚的翻译功底,以及对戏剧情绪的敏锐捕捉,对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又做了全新解读。 本次《许渊冲译莎士比亚戏剧集》将首次完整收录许渊冲目前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戏剧,共计13部,其中7部喜剧《风暴》《第十二夜》《凯撒大将》《如愿》《威尼斯
《粉墨中国:京昆折子戏选介》收录京剧折子戏《三岔口》《玉簪记 秋江》《法门寺 拾玉镯》《白蛇传 断桥》《霸王别姬》、昆剧折子戏《牡丹亭 游园》《十五贯 访鼠测字》《宝剑记 夜奔》《烂柯山 痴梦》《长生殿 弹词》等经典京昆折子戏,覆盖了戏曲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向读者展示戏曲的不同样貌。书中不仅介绍了这些折子戏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演出赏析等,并以图文形式来普及京昆戏曲表演的专业术语。全书中英对照,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可以让戏曲爱好者及海外华裔新生代领略戏曲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阿甲,中国当代著名戏剧编剧兼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阿甲论戏曲表导演艺术》汇集了戏曲理论家阿甲先生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近50篇,对戏曲程式、戏曲美学、戏曲时空、戏曲表演、戏曲表导演、戏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书从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行当、脸谱、戏装及服装、音乐、声腔、声韵、念白、道具、程式、特技、京剧基本功、京剧艺术特色等方面着手,设置了近160个问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兼之图文并茂、中英对照,向读者介绍京剧基础知识。是一本为市面所稀见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既适合京剧专业人员进行宣传推广,又适合京剧爱好者(包括中小学生)学习领悟,还方便外国人阅读了解。 能在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京剧对外演出宣传时,为外国人了解京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本著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封面题签,沪上著名画家潘之封面插画,著名京剧专家王家熙、徐幸捷、田恩荣专业审定,可谓名家毕至,联袂推荐。 总之,本书以微见著,可引导中外读者漫步京剧艺术殿堂,一窥其博大精深之奥妙。正是: 旦生净丑末,极态演
这是一本复合出版物,内附二十余个二维码,供学习参考。本教程基本是按照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大纲分成8个学期的标准来完成编订任务的。每个学期的内容包括练习曲、视奏伴奏形式练习曲、必修曲目、选修曲目、戏曲风格曲目、重奏曲目六项内容。本教程对每个学期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演奏水平都有系统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编者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对部分练习曲、视奏伴奏练习、乐曲及重奏曲进行了补充、修订和整理。
在歌剧盛行的年代,歌剧既不是 古典乐 ,也算不上正统艺术,而是一出出让人喜闻乐见的 狗血肥皂剧 。如今,很多歌剧名作被重新编排上演,其中既没有人们期待的豪华演出服饰和舞台背景,也没有美貌的王子和公主的恋情,有的只是晦涩、难懂的先锋派作品。本书将为你揭开歌剧戴着的假面,展现它的娱乐本质,从另一个层面发现剧院经典作品更深的内涵。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专卷》突出了舞蹈基础教育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化,注重了舞蹈基础教育内容中核心成分的提取,强调了专业性基础的严谨性和阶段性,更符合教学过程中螺旋式提升的规律。所以,《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专卷》既是中专六年制舞蹈专业的核心教材,双兼容了其他不同学制舞蹈专业教学中核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中专舞蹈教学通用的基础性教材。 中专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总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总的要求是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种种训练,这种要求必须贯穿在中专六年当中的每一个教学进程中。低、中、高三个教学阶段,每个教学阶段的任务不同,它是教学中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