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 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 门外的 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西方戏剧史》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尽毕生所学、独自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西方戏剧三千年的演变,从古希腊戏剧的缘起,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本书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 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的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 二、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解说。 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古代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做全面探讨与深入分析。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写就这部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巨著,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之空白。不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就
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 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本辑《单读》邀请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担任特约编辑,首次引进、完整出版四部国外当代青年剧作者剧本:瑞士剧作家马蒂厄 贝尔托莱的《豪华,宁静》、英国剧作家艾玛 克劳的《缝纫小组》、英国剧作家阿里斯戴尔 麦克道尔的《X》和美国剧作家山姆 马克斯的《鸡笼》。 新世纪以来,新一代青年剧作家带着全新的问题意识,尝试革新戏剧文本写作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人物特性,创作了一批反常规的独特剧作。单读遴选了其中四部剧作,呈现前沿的戏剧实践,革新对戏剧的想象。 这四部剧作以批判的眼光正视真实生活,回应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困境: 死亡 与 自杀 之辩;高速发展的科技生活与普通人基本情感需求之间的对冲及相互改变;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与故土覆灭的反思;个人成长与性别认同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外部精神控制与个体内在的争斗。 本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制作戏剧演出的应用性书籍。全书共分为五部分,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介绍戏剧制作的含义;第二部分是戏剧管理概述,包括艺术管理、戏剧管理和演出行政管理等内容,主要阐释艺术和管理的含义;第三部分是筹备戏剧演出,包含戏剧演出的发起、策划商业演出、编写策划案、演出立项、组建剧组、编制制作预算、组织艺术创作等内容,阐述筹备戏剧演出需要做的管理工作;第四部分是剧目制作,包含舞美制作管理、进场前的准备、舞台合成及彩排、歌剧制作、演出运营等内容,阐述剧目制作的方式方法;第五部分为演出市场营销,包括演出营销管理、演出信息传播和票务销售等内容,阐述如何将演出剧目推广出去。
1925-1930年的 包豪斯丛书 是现代主义时期*为集中的一次出版行动,《包豪斯舞台》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由包豪斯的核心教师奥斯卡 施莱默、莫霍利-纳吉等人合著。 舞台表演 及 表演空间 是包豪斯的重要概念之一,包豪斯认为传统戏剧是宣传的手段,将观众与表演者隔开;不认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将舞台视为表达讽刺和嘲笑的场所。施莱默等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由抽象的运动、色彩、光线等构成。包豪斯的舞台概念放在当时看是极具革命性的,而放在100年后的现在看也仍然极富前瞻性和实验性。《包豪斯舞台》一书中收录了施莱默等人对舞台的理解和阐释,还涉及其对空间的研究。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书论述了字音知识、板腔关系、流派唱腔、演唱技巧、伴奏手段,并对传承性的京剧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绘制了详细的 上口字、尖团字查询总表 ;系统讲授了京剧行当、唱腔、流派的关系,并对京剧老唱片数据展开了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字在唱念中采用特殊的读音。在第二章中,重点标明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和上口字、尖字的特殊读音,供读者比对。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作者特地选取了一些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有京剧的传统曲牌、不同流派的唱腔,也有伴奏以及新创作的京歌。
《中国戏曲曲艺(精)》(作者张庚、陶钝、沈彭 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概观文章, 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和特色,戏曲的改革与研究等。讲述了中国曲艺的历 史、艺术特色、发展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等。《中国 戏曲曲艺(精)》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戏曲和中 国曲艺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和艺术形式等。
黄裳的 《旧戏新谈》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旧戏新谈》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文汇报》副刊写的关于戏剧的杂谈的结集。这辑文字笔调轻松诙谐,因此读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窥当时社会一斑。在书中,黄裳信笔由之,论戏、论人、论史、论证,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 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
民俗是戏曲形成、发展的土壤,戏曲是民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粤剧素有 南国红豆 美誉,又称 广府大戏 ,是广府地区*大剧种,并流播于两广、港澳及海外有广府华人居住之处。粤剧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与广府本土艺术形式不断融合丰富而成,身上烙刻着广府文化的地方印记、流淌着广府文化的历史血脉。 本书从外来声腔南来入粤到本地班出现,从粤剧改良到进入城市戏院,为粤剧进行了文化寻宗;从粤西 年例 到粤剧 福地 ,探寻了粤剧在广府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本书还追踪了粤剧在两广、港澳地区和旧上海的流播与轨迹,以及粤剧在东南亚、北美的海外传播与广府移民间的渊源;剖析了粤剧与民间曲艺、广东音乐、南派武术间的互动关联,书写了用一方水土所培育出的一方戏。
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本书主要分为表演篇、音乐篇、舞美篇,具体涉及行当、四功、五法、锣鼓经、皮黄、曲牌、化妆、服装、盔箱、道具十个类别,针对很多作者直接经历或间接了解的真实案例,逐个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既有常识,又有趣闻;既有艺术规律讲解,又有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