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 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该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语境下,从文本演变、整编背景、舞台全貌、传承传播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昆剧剧目《十五贯》,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发掘文献与口述史料,明确勾勒出这一整理改编于1956年的经典作品,促成中国昆剧由衰转盛的历程,并阐发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与构建传承体系。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制作戏剧演出的应用性书籍。全书共分为五部分,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介绍戏剧制作的含义;第二部分是戏剧管理概述,包括艺术管理、戏剧管理和演出行政管理等内容,主要阐释艺术和管理的含义;第三部分是筹备戏剧演出,包含戏剧演出的发起、策划商业演出、编写策划案、演出立项、组建剧组、编制制作预算、组织艺术创作等内容,阐述筹备戏剧演出需要做的管理工作;第四部分是剧目制作,包含舞美制作管理、进场前的准备、舞台合成及彩排、歌剧制作、演出运营等内容,阐述剧目制作的方式方法;第五部分为演出市场营销,包括演出营销管理、演出信息传播和票务销售等内容,阐述如何将演出剧目推广出去。
帕梅拉 霍华德的《什么是舞台美术?》扩展了作者关于舞台美术的完整分析,它包含空间、文本、调查研究、艺术、演员、导演和观众七部分,验证了□1世纪舞台美术本质的□革。 《什么是舞台美术?》包含了帕梅拉 霍华德瞩目的职业生涯中近十年来创作的新作品的前期资料研究,包含《卡门》和《夏洛特:三原色音乐剧》,还有她近期作品的彩图和来自更大范围的当代戏剧制作人的新评论。 《什么是舞台美术?》除了专业戏剧设计师外,还适合舞台美术和戏剧设计专业的学生。
《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本书以中国古代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古典戏剧理论的历史分期为 史 的线索,以 曲学 叙事理论 和 剧学 为三大体系,从横向角度清理古代戏剧理论的独特思想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进而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此次修订再版,结合十余年专业研究新成果,精益求精。此书历来为中文系推荐之参考书目,也适合推荐给广大古典戏曲爱好者,可对中国戏曲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册,且附上了多张丁家收藏的珍贵照片。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本书是就202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基础上的的典藏本,增补16篇文章、丁悚年表、数十帧珍贵照片,并公开与周璇的12封信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丁悚的生活迹象以及民国艺坛面貌。
《中国京剧史(1790-1949 插图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为一部中国京剧断代史,阐述了京剧的形成、清末京剧的发展、辛亥革命以来京剧的变革以及战争年代的京剧状况等几个方面,历史年代跨越从1790年至1949年。
《中国近代戏曲史》是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于2003年11月1日获准立项,为期三年。 《中国近代戏曲史》上接《中国戏曲通史》,下连《中国当代戏曲史》,是一部承上启下的戏曲史专著。由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已于1980年至1981年出版,该著作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写起,截止到19世纪40年代,即1840年左右;余从、王安葵主编的《中国当代戏曲史》也于2005年出版,时问是从1949年起至1998年止。如今已经编撰完成的《中国近代戏曲史》则从1840年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阐述中国近代百年戏曲艺术的发展变化。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三卷的分期为:上卷自1840年起,到1911年止;中卷自1912年起,到1937年止;下卷自1938年起,到1949年止,每一卷中包括综述、声腔剧种、戏曲文学、戏曲表演、戏曲音乐、舞台美术、戏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作者将自己对教学与创作问题的思考整理成文,其中有的是阅读斯氏体系的体会,有的是关于导演教学的思考,有的是关于导演创作的记录,有的是阅读文章后写下的心得。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先记录表演练习,通过表演练习进行训练,再通过对这些练习的分析,总结出一个又一个表演的基础元素。许多有关表演创作与训练的概念以及表演元素的理论内涵,都隐含在了表演本身与做练习时师生们的讨论当中。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对导演和表演专业的学习者会有帮助。
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剧本写作训练》是一部教学参考用书,既可以满 足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生 学习剧本创作的需求,也可 以供有志于戏剧、影视剧本 创作的爱好者学习剧本创作 ,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央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在培养编剧人 才时的教学理念,其中的两 个关键词是:融通理念和阶 梯式训练。本书的第二章 散文写作 、第三章 小品与 短剧 、第四章 多幕剧写作 、第五章 影视剧本写作 四个章节对应了戏剧文学系 戏剧创作专业 的 写作课 教学训练进程。第六章 文 献剧创作 是近年来教学改 革中 创新性 写作教学实践 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介绍日本乃至亚洲运营良好的著名剧团 四季剧团的专著。作者经过对剧团的细致采访,将四季剧团的开创业绩的过程和经营理念做了全面的阐述。对其成功的秘诀如世界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全国公演和企业化运营、演员培养、剧目的排演和移植以及个性化和人性化剧场的建立和拓展、话剧代表剧目的积累等做了分析。对其两届掌门人也做了访问,分享了现代剧团的经营和演出之道,对剧场管理、编剧、导演均有参考借鉴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本书的重心在于中国古代戏曲观研究。它以中国古代戏曲学文献为依据,以 何谓戏曲 (本质、本源论)和 戏曲何为 (功能、作用论)为焦点,在诗学与戏论两个层面上,梳理中国古代戏曲观的历史变迁,力求描绘出一幅从两汉到晚清的 古代戏曲观 图谱。全书由导论、余论和八个章节构成, 已入选后期资助,按照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