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各民族戏剧艺术史为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人类文化 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以明清戏曲为代表的中国戏剧,日本的“能”,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为代表的欧洲戏剧,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欧美戏剧思潮,等等。作者力图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既突出重点(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又有对欧美各种戏剧思潮系统而全面地平面展开论述,点面结合,繁简得当, 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教材和戏剧爱好者的入门级读物。 该书自2005年面世以来,作为高校参考教材,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多次加印,经久不衰。此为该书第三版,从原先的“艺术教室”丛书中取出
近年来,甲丰师被老年性精神抑郁症长期困扰,以致他的一些言行被朋友们善意地引为笑谈。他坦然自嘲:“我得了一个奇怪的病,叫作‘怕死病”。不过,他不似常人那么惧怕精神 病院一他很平静很爽快地接受了我有些冒失的建议,到安定医院去看精神分析科。在那里,他用英文与医生探讨精神分析学,用汉语告诉医生:一定要治好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我常自问:如果我这个比吴先生年轻四十六岁的青年人遇上类似问题,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得了精神病?是否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配合医生治疗顽症? 吴先生的“许多事情”之一,即是整理文稿。大约在1993年春,他指定我做他的助手协助他精选出十六篇文稿结集。其中以著名的《印象派的再认识》为首篇,以为翟罨、王端廷编《世界现代艺术精品大观》所作长篇后记《现代主义的再
《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是辑,今后将每年定期出版两辑,形成系列。为促进我国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其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已将该刊所发表的文章的慷慨地赠予我中心,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论文,与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一起,结辑出版。
本书总体结构分为7个章节,靠前章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解析;第二章中国民族民间舞发生回顾;第三章中国民族民间舞特征确认;第四章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分析;第五章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透视;第六章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解读;第七章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剖析。前三个章节主要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个舞种的概念、发生及特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详细的解读,目的是明确这个随着新中国革命史一同发生的新舞种,如何被红色政权、进步人士所关注,如何在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从不入流的乡间民俗、边缘艺术,华丽转身为主流文化、典雅艺术,以及其当下的特征与很初的状态有什么质的变化与量的不同,以此解释说明这一新舞种中自身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质。后面四个章节,主要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同层面的艺术实践(表演、教学、创作、研究)进行研讨,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是 “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重庆地区的仪式戏剧为例,对仪式戏剧进行客观评价,承认仪式戏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固有位置,给仪式戏剧以科学定位。有利于戏曲史论界重新审视中国戏曲历史,找回那些已经失落殆尽的戏剧文化记忆,保全完整的戏剧文化基因。丛书以古代巴蜀文化为源流,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以长期田野考察作业为方法,全面记述和集中呈现了重庆民间长期流传的有关阳事、阴事、神事活动的祭祀仪式文化。本册《个案②》主要记叙巴渝地区仪式戏剧的五天安葬仪式与梅山祭祀仪式。
这套丛书借助当代中国和世界 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学者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读图方式,深入探讨了他们的艺术人生、他们对于艺术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的想象与渴望,以及种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史命题。图书以艺术现象为切入点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辅以艺术家自身经历的一手资料,多角度描写, 展示,观点新颖,论述精辟。 尹吉男主编的《 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囊括了现今艺术圈一批 名家的自述文章以及他们的精彩作品。他们中有不少人除了拥有艺术家的头衔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的自述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生平创作的回忆录,还是给广大艺术学生的启示录。
畅销经典,首次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本书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把子功的教材,包括戏曲舞台基本姿态、术语、刀枪花、兵器对打123套的要领、各种下场花等,附有大量的随文图,对戏曲师生、戏曲爱好者掌握这些姿势、动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次对我国戏曲把子功的全面总结。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中的内容包括巴渝地区广大民众在阳事、阴事、神事祭祀活动中的戏剧表演。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所研究的巴渝仪式戏剧文化事象涉及的范围,主要是重庆现今所辖的区域,也涉及周边地区。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中,巴渝仪式戏剧文化事象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其间地域的行政区划和名称发生了变化。在叙述时,使用事件发生时的区划和名称。因此,地区的区划和名称可能前后不相一致。 巴渝地区曾是古代巴人的聚居区。巴人以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江州(今重庆)为都城,建立巴国长达800余年。嘉陵江古称渝水,江州亦称渝州,“渝”即重庆简称。现今重庆辖区均在古代巴国疆域内。巴渝地区的范围,以重庆为中心,包括周边涪江以东的四川东北部,四川中部、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贵州
王志峰著的《祭祀仪礼戏剧(中国民间祭祀戏剧研究)(精)》是研究 祭祀戏剧 的专著,作者在全面总结当下学界同仁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做了颇有价值的独立学术思考,从祭祀戏剧的概念界定、研究范畴、祭祀戏剧的源流、祭祀戏剧的地域特色、祭祀戏剧的展演形态和展演场所、祭祀戏剧与文人戏剧等角度对民间 祭祀戏剧 做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概括的民间祭祀戏剧形态各异、细节丰富,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跨学科思考的同时,提供了中国 祭祀戏剧 和 仪式戏剧 的模版,对戏剧史学科有着开拓与创新的意义。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是 “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重庆地区的仪式戏剧为例,对仪式戏剧进行客观评价,承认仪式戏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固有位置,给仪式戏剧以科学定位。有利于戏曲史论界重新审视中国戏曲历史,找回那些已经失落殆尽的戏剧文化记忆,保全完整的戏剧文化基因。丛书以古代巴蜀文化为源流,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以长期田野考察作业为方法,全面记述和集中呈现了重庆民间长期流传的有关阳事、阴事、神事活动的祭祀仪式文化。本册《源迹》为作者研究仪式戏剧的各种成果汇总,包括研究过程中创作的诗词歌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等等。
表演、导演、编剧以及剧场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意义非凡,它们的发展构成并丰富了戏剧的历史。本书探讨了从在狄俄尼索斯神坛周围所唱的赞美诗中描述的古老戏剧的起源,到当今各种迷人的戏剧形式。作者菲利斯哈特诺是《牛津戏剧大辞典》的主编,这部著作是其有关戏剧历史的权威著作。他关注戏剧发展的趋势,包括表演艺术、混合媒体工作台、多元文化的戏剧、女权主义与戏剧的关系、舞蹈戏剧和民族戏剧。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其中包含了丰富详尽的图片以及*的参考资料。
《“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执教手册)》是我国台湾戏剧教育专家张晓华先生主编的著作,书中所设计的120节表演艺术课程,已在台湾经多年的实践检验,技巧实用而专业,方式有效而成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掌握与运用表演技巧和手段做了详细介绍与多样化练习。当前“教育戏剧”在中国大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执教手册)》为解决学校及教育机构教师对戏剧课无从下手的燃眉之急,是广大教师直接可以应用于课堂的工具用书。
本书作者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的历史,可以穿越到那个时代去了解我们 崇敬的演员和他(她)们的表演,以及对当时人们是如何看待表演艺术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历史的方法甚至可以用我们自己时代的表达方式把我们送回到剧场中。用这样的理论角度来研究西方表演史的想法是笔者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为笔者经历过并与年轻的学生演员分享过在表演中的挫折以及在表演中惊人的自我发现。在这些发现中, 重要的是演员表演身体自发性的矛盾本质,即身体对自身的直接存在,这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有关所有人类行为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本质问题。 每一种表演风格以及对这种表演风格解释和证明的理论都是正确的、自然的,因为它们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并被世人接受。为了解在当代背景下的历史表演风格,戏剧理论
《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阿甲,中国当代有名戏剧编剧兼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阿甲论戏曲表导演艺术》汇集了戏曲理论家阿甲先生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近50篇,对戏曲程式、戏曲美学、戏曲时空、戏曲表演、戏曲表导演、戏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