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世纪七*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周年暨逝世二*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是王元化先生生前手定的后一部书稿,由翁思再先生担任主编。收录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有关京剧的方方面面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京剧百年来发生的变化及其前因后果。全书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六编,并附录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本书是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本的增订本,一方面对初版的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全书通过近300百张不可多得的独家照片,配合十几篇文字记述,记录了一段历史,也从戏剧艺术的一招一式、一声一韵、一颦一笑中,详细解析讲述一代一代戏剧名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艺术生命的起伏和延续。这些内容既有梨园掌故轶闻,也有人物特写、艺术分析,同时蕴含着时代演变的历史信息,兼具雅俗共赏的可读性及历史价值。
富连成是清末和民国著名的戏班,培养了大量戏剧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世纪30年代,富连成的东家外馆沈家延请唐伯? 先生为之作《富连成三十年史》。经白化文先生补订,此书包括富连成本纪、富连成规制、富连成师生小传以及几篇考辨、回忆性质的附录等,完整地反映了清末至民国剧坛的兴衰。
本文集所涉人物无论亲朋或师友,均与作者有共同的戏剧爱好。作者把本职工作融合平生兴趣,以其新闻记者的观察之力和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描绘先贤生动形象,摄录斑斑雪泥鸿爪,笔端凝聚对艺术、对故人的真情实感。本书载已刊稿52篇,结集时多有所修改和润色。另有未刊稿6篇,凡58篇。书中对于有关文化的梳理和阐发,道人所未道,散发思想火花。
《周信芳全集》是次对周信芳艺术成就和麒派京剧艺术进行精心梳理和全方位总结,其中部分内容属首次公开面世,填补了此前周信芳个人和海派京剧在史料留存方面的空白,为研究周信芳的艺术成就乃至海派京剧和海派文化的滥觞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手资料。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七收入连台本《封神榜》。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四收入整本《血泪英雄》《苏秦合纵》《满清三百年》《董小宛》《冷于冰》《铁尚书自食耳鼻羹 方孝孺碧血十族恨》。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 了不起的游戏 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 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艺术内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约40万字,分为“观剧漫忆”(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戏的回忆)、“剧场观剧速记”(2009年以后作者在剧场看戏的记录)、“荧屏观剧后记”(2009年夏以来作者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空中剧院”节目和音配像后的随笔)三部分,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是一个草根京剧戏迷60余年的观剧记录,内容翔实,描摹较为生动,有一定的学术和出版传播价值。
百年京剧,华彩铿锵。荟萃经典,国韵流芳。京剧艺术,是传统文化*精致的载体,是民族精神*凝练的展现。中国文史出版社秉持传承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的出版理念,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将两百年间传唱不衰的京剧传统剧目汇编成卷,辅以生动有趣的赏析文字,让广大读者*为全面、立体地了解国粹艺术之精华。 张永和、靳飞主编的《中国京剧经典剧目汇编(流派剧目卷4)》收录《罗成叫关》《卧龙吊孝》《英台抗婚》《春闺梦》《春秋笔》《贵妃醉酒》《洛神》《南阳关》《拾玉镯》《法门寺》《荀灌娘》《姚期》《昭君出塞》《战太平》等14部经典剧本及相关赏析文章。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中还专门阐述了戏曲脸谱的命运。“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界对中国戏曲的议论一直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贬词,而且持贬词的人中有相当多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物。例如:胡适认为脸谱是已经失去作用的“遗形物”,傅斯年说脸谱是“不近人情”的“下等把戏的遗传”,钱玄同干脆把脸谱诬蔑为“粪谱”。这类批评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只是话已经说得不那么凶了。其实,这类批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把写实话剧的模仿性化装当作艺术真实的标准。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戏剧观念。西方话剧从狭隘的写实主义胡同里走出来之后,有些著名戏剧家不但没有非难脸谱,甚至主张重新用面具来表演。
本书收录《梨园轶话》(、二集,1938年出版)和《梨园原》(1918年出版)。《轶话》集收录名伶照片60余幅,多为老角,便装照、西装照、剧照并列,其中一些颇为罕见,如“任武官时之余叔岩”、“贾福堂近影”、“李春恒曹操戏照”、“钱金福、王长林、龚云甫合影”等,以及剧界轶闻40余则。第二集收录名伶剧照及便装照片40余幅,文字包括轶闻掌故、剧韵浅说、观剧指南、梨园条例、舞台术语详解、剧院兴废调查等,此外还刊布了与武生泰斗杨小楼齐名的前辈武生尚和玉戏剧秘本。编者唐友诗为著名票友、新闻记者,广交名伶并收藏大量戏曲文献,著有《平剧二百年历史》。《梨园原》是清代乾嘉年间戏界传下来的一本讲昆曲表演艺术,包括唱念、身段的理论和技术的专著,在古代谈论戏曲的著作中,以表演技艺为主的,《梨园原》可说是仅有的一种,对
本书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叶秀山先生的京剧论集。全书以叶先生的名著《京剧流派欣赏》和《吉中国的歌 京剧演唱艺术赏析》为主体,部分京剧论文和随笔也收录其中。书中或谈对京剧的品味和欣赏,或谈京剧的意义和趣味,或抒写京剧人物的精神境界,论域广阔。作者知识渊博,举重若轻,对深奥的京剧问题,能驾轻就熟,娓娓而谈,且文笔优美、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叶先生选择京剧作为美学研究的 基地 ,对京剧美学的提炼和概括,彰显出哲学家的高远视界和不倦追求的艺术情怀。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最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
本书作者盛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表演专业,专工花脸,毕业后拜师学者刘曾复先生钻研京剧脸谱艺术,近年来颇有成绩,其所绘脸谱作品在国内及海外具有相当影响,成为许多海外人士收藏之珍品。 为了系统地研究京剧脸谱,经同学耿其昌介绍,盛华于1995年7月,在知天命之年拜在了他心仪已久的生理学大家、京剧研究家刘曾复先生门下,成为刘先生惟一的研习脸谱的学生。几年来,受师耳提面命,技艺大进。所绘脸谱谱式中规中矩,被多家报刊发表,海内外朋友收藏。广播电台、电视台多次采访、播出他画脸谱的情况。学者朱家晋先生云:“刘曾复先生为当代生理学大家,又为剧学之山斗。至于精绘各派脸谱,特其一端耳。今盛华同声师曾复先生,观其所画诸谱皆精妙传神,可谓刘先生之传人。” 观盛华所绘之谱,有出处,有根据,力求准确,不求花哨
《京剧知识与京剧艺术欣赏》一书是才金城先生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授了十年的选修课自编教材。这是一门尝试在大学生中培养京剧爱好者而开设的课程。已有收获,他讲课期间,每年都有听过课的学生到校京剧社听戏或学唱京剧。 受才先生的影响,他的学生中也有人想讲这门课程。有的学生说: 老师的知识功底深厚,听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使我们终身受益。应该把老师的讲稿和研究心得整理成书,使更多的人受益。 为了支持他的学生继承他的遗愿,为振兴京剧、普及京剧知识出力,也为了满足才先生家人的心愿.也因为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故根据他自1995年至2003年的自编教材和多年的研究资料整理成册,力求保持原貌。由于他后一次比较系统、成熟的讲稿因故遗失,也限于个人水平,这次整理出的书稿,不能一气呵成。难免有的地方与先生的风格不一致
本册为《京剧著名唱腔选》上集,包括老生、花脸部分,共三十二位演员,八十二段唱腔。旦角、老旦、小生等唱腔选段拟再拟再分两册,编为中、下集。 本书选择唱段时,尽量照顾到流派、演员、剧目、板腔乃至地区的不同,本书曲谱采用群众习续的通用记法,在每段曲谱后面,我们撰写了有关剧情、演员、流派及演唱特点等方面的简要介绍。
本书分为知识篇和赏析篇两部分,知识篇包括“京剧各行当的演唱有哪些特色?京剧演唱中的各声腔适合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是京剧演唱中的『原板』『慢板』 板式?”等58个京剧知识的介绍;赏析篇共46首唱段,每个唱段包括剧情简介,唱腔谱,唱段赏析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