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京剧,又叫皮黄、平剧、京戏等,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影响*的戏曲剧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大剧种和全国性剧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个精神抖擞的台上亮相,一句韵味悠长的唱腔,一张走笔细腻、颜色丰富的脸谱,无不透着梨园艺术的讲究、味道,更是蕴含了传统审美心理、中华传统文化人生百味的脉脉相承。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既有对京剧发展历程、剧目、流派、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等常识介绍;又有作者对戏曲界名家、名剧展开的深入、贴切、独到的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全面、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普通传统文化爱好者透过京剧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全书还收录了近200张极具历史价值和珍藏价值的照片,使读者更直观地领悟到京剧百年传承的历史、诸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风采,以及京剧艺术以歌舞表现
在北京这个阴雨绵绵的夏季编辑这部文集,就像在检视自己走过的一段人生和学术道路。 我从2004年接受中国戏曲学院的邀请,调入这所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大学担任特聘教授,主要任务就是从事京剧学研究并担任这一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对我而言,这是新的挑战,它促使我更深入和具体地思考与探讨京剧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规律。京剧固然是我此前对中国戏剧做整体研究时特别关注的剧种,但它毕竟只是中国戏曲数十个主要剧种之一,我关注京剧,是因为对戏曲整体的研究必然会涉及诸多与京剧相关的问题;但是现在,京剧成为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当我从整体上研究和思考戏曲理论与现实问题时,我会给予京剧一个更突出的位置,更多地以京剧为研究和思考的核心内容。 京剧学的学科建设将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我把多年来撰写发表的与京
本书根据作者长期对京剧音乐记谱整理而成,汇集了京剧五十多部剧目的百段著名唱段,以曲谱方式记录了生、旦、净各行当流派数十位名家的唱腔并随附唱词、演员简介,充分展示了百花齐放、各色纷呈的京剧流派艺术特色,既适合京剧初学者参考学习,也值得资深京剧爱好者收藏研读。
这是一本有关京剧艺术的通俗读本。本书以图示解读的方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明了地向读者一一展示京剧的简史、特征、行当、流派、表演、音乐、剧目,以及属于角色扮相的化妆、脸谱、服装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整体。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适合外读者以阅读本书为契机,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京剧打击乐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乐队中起主导作用。京剧打击乐之首是鼓板,鼓板的演奏者是京剧乐队的指挥。在京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形式中,无论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锣鼓的开导、配合和烘托。演出中打击乐以节奏音响的变化带动全局,贯穿全剧,用以配合表演、歌唱的节奏韵律,渲染剧情,制造舞台气氛,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整个舞台节奏和风格统一。 京剧打击乐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演奏方法。其锣鼓组合种类繁多、样式复杂、内容丰富,但我们仔细剖析之后便不难看出,这么多的锣鼓点子却是由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成的。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学习京剧打击乐,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教材的基本内容以京剧打击乐基本功训练为主,按教学规律以及训练程度进行编排,从入门开始,循序渐进。例如如何拿
旧日梨园教学,对外讲“艺不轻传”,对内用“口传心授”,有意无意地造成课本不立,教材缺失。 坊间虽有戏本乃至“秘本”售卖,因其疏漏多多而遭内行贬斥。20世纪50年代初,戏曲艺术纳入正规学校教育,遂有教材课本一说,其大抵是“供内部使用”的某一剧目“总讲”,仅为剧本全词而已。后经逐步完备,确定由剧本、注释、锣经与曲谱(主要唱段)、前言、后记五个部分构成的剧目教材体例,历六十余年少有变化而沿袭至今。 现今,李丽萍和焦敬阁编著的《钓金龟》,与以往相比较,在内容上做了极大的扩充。首先,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身段动作与舞台调度”、“技术要领与规格要求”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为广大的京剧业余爱好者而编写,在唱段选择上选用在群众中流传且较典型的各流派唱段,并在演奏谱的记谱上作了较多的说明。朋友都知道,记谱再详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在长期的磨炼中及多方观摩中方能体会到、摸索到。谱记得详细,只是给学习者以较多的方便,在大的框架方面不至于走弯路。本书如能在这方面为您提供帮助,正是我们*的愿望。 本书的谱例,有些是参考或部分的采用了前辈们的编记的乐谱;而大部分则是编者重新反复听记有关音响资料并根据我们多年教学和实践的体会作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帮助广大业余爱好者能更顺利地步入京剧音乐之门。
本文还重点探讨了海派京剧机关布景的民族文化内涵问题,并且尝试着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探讨“海派京剧”在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中的地位。相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尚虚”,侧重精神层面上的发挥,审美情趣偏向高雅;而西方文化“尚实”,物质主义倾向较重,审美趣味偏向通俗。中西文化具有强烈的互补性,中西文化交流着意义重大,“海派京剧”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正是中国传统戏剧在中西文化交流折大背景下由精神至上主义向物质主义接近的结果。 海派京剧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结果,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今天,对于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来说,海派京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修竹庐剧话》最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更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修竹庐剧话》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 《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 ,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 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 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 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 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 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 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更 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