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完整记录从话剧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剧场艺术发展进程的演出史。 还原真实演出现场,撷取珍贵演出评论,钩沉详实剧目内容。 填补影像资料空缺的的50年中国现代剧场演出实况。 重现那些过去了的剧场时光碎影,重温中国话剧艺术家们的生死誓言与行动。 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作序 全六卷倾力呈现。
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该书研究的不是表演艺术,而是演员文化,将演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看待。演员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构成了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共同构筑的效果,它涉及了家庭出身、教育背景、表演实践、舆论传播、经济生存、流行文化等诸多方面。
云南话剧发展,从20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有l00多年的历史了。研究今天的状况,预测未来的走向,提出建议,展现思路。是我们开展区域当代话剧文化研究课题的初衷。 众所周知,话剧是舶来品。中国的话剧演出样式,首先是在教会学校的校园活动、宗教庆典当中出现的。在十多年前我的那本《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史论稿》当中就说,云南的话剧活动是在“启蒙与救亡”、tt民主与解放”的时代变奏曲当中出现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运动的特征很突出。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的云南话剧发展,受地域色彩的沾染和风云变幻的影响又很大,这就成为我们审视云南话剧发展历史的一个基本判断。为了说明问题与比较方便,对于现代云南话剧的情况,有必要简单回顾。但是,研究重点在于当代云南话剧,笔力主要给当代云南话剧发展历史与云南话剧生存现状。
本书是学界关于 新潮演剧 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 新潮演剧 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 新潮演剧 对于反映时事非常迫切,时效性*强,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 事件的真实 ,便容易忽略 艺术的真实 。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 新潮演剧 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很好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
本书全面回溯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导演王延松在中国语境下排演德国诗人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一剧的全过程;并依此深入考察了王延松导演语汇中的“神性叙事”在文本内蕴的开掘、导演职能的界定、演员表演方式
本书记录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王延松在该校导演话剧《弥留之际》的舞台创作和排练教学的全过程,其多方面戏剧教学理念、排练全景和教学反馈贯穿全书。本书重点在于阐述这次排演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即
陈坚、盘剑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阐释》是编者们在研讨现代话剧史中转换视角的一次尝试。旨在以社会文化学为视角,对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结构及其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戏剧思潮流派、
本书全面回溯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导演王延松在中国语境下排演德国诗人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一剧的全过程;并依此深入考察了王延松导演语汇中的“神性叙事”在文本内蕴的开掘、导演职能的界定、演员表演方式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目前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戏剧活动是延安文艺史中影响较大的结构性环节。本书在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在扎实充分的文献评述的基础上,从发生背景、发展阶段、戏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目前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戏剧活动是延安文艺史中影响较大的结构性环节。本书在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在扎实充分的文献评述的基础上,从发生背景、发展阶段、戏
此部中国话剧剧场艺术史,以辛亥革命浪潮席卷中国舞台致中国话剧艺术萌芽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省市直辖市相继成立了中央单位的话剧团体和地方性的话剧团体做结,囊括了50年历史的有影响力的演出。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中西名剧导读》共选中西舞台演出剧本80个。其中戏曲剧本60个,中西话剧剧本20个。编选原则以时间为纵线,上承古代,侧重
此部中国话剧剧场艺术史,以辛亥革命浪潮席卷中国舞台致中国话剧艺术萌芽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省市直辖市相继成立了中央单位的话剧团体和地方性的话剧团体做结,囊括了50年历史的有影响力的演出。
《田沁鑫的戏剧场》内容简介:喜欢一种生活,——幻灭。不是人间颜色,找不着。不出去,幻灭也就可惜了。戏是一种寄情手段,是梦。铃儿响了,场灯黑了,那个极处的舞台亮了……睁着眼,梦了…… ,幻灭,都在哪儿了……
20世纪上半期,一种全新的外来戏剧样式——话剧,登堂入室,逐渐成了中国本土戏剧的主流样式。在传统文艺当中,话剧的成就不算 ,但影响力却无可比拟。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乃至当下,话剧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力。在学术研究领域,由于民国话剧史料的整理出版严重滞后,早期话剧史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无法走向深入。甚至一些基本的问题,诸如话剧史的开端问题、早期话剧剧本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清,遑论其余。《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采用影印的方式出版,重新编制目录,所收录的每一部文献,均请专家赵骥撰写导读文字。并请赵骥撰写了学术性很强的自序,近2万字。《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共收录了18部民国时期
20世纪上半期,一种全新的外来戏剧样式——话剧,登堂入室,逐渐成了中国本土戏剧的主流样式。在传统文艺当中,话剧的成就不算 ,但影响力却无可比拟。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乃至当下,话剧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力。在学术研究领域,由于民国话剧史料的整理出版严重滞后,早期话剧史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无法走向深入。甚至一些基本的问题,诸如话剧史的开端问题、早期话剧剧本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清,遑论其余。《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采用影印的方式出版,重新编制目录,所收录的每一部文献,均请专家赵骥撰写导读文字。并请赵骥撰写了学术性很强的自序,近2万字。《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共收录了18部民国时期
老舍抗战戏剧是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实验性的高度统一体。老舍从一一个从海外回国的精英作家转向为时代和人民服务的艺术家,抗战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契机。老舍在转向抗战戏剧创作的时候虽然有一些为宣传创作的不适应,但老舍从根本上是一个“ 至上”的民族作家,因此他始终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老舍这种人民性立场,使得在 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也使他必然走在时代和政治的主潮之前。老舍能走在时代前列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其中有他的不断追求和痛苦。老舍抗战戏剧一直在寻找政治、宣传与艺术的平衡。老舍抗战戏剧充满实验性,他在抗战戏剧中融合传统民间艺术和西方舞台艺术,其大胆尝试对戏剧创作是种 革新和突破,这也为中国戏剧艺术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