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收录了知名导演和演员李志舆先生一生从事导演、表演教学实践而留下的文字成果,主体部分为李志舆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多年累积的教学手稿 话剧《无辜的罪人》导演手记,内容包括对音乐运用、戏剧台词、人物性格的的分析,舞台调度示意图等。此外还有其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专业文章、大量生活照、剧照,以及多位著名演员撰写的纪念文章。李志舆(1936 2021),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在《巴山夜雨》《七月流火》《勿忘我》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培养了众多知名演员。其文存具有史学和实践指导价值,是影视戏剧表演界的重要资料。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曹路生先生的话剧集,他曾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人类表演学博士,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副主编,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在数量和形式上都非常丰硕,荣获过文华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等。书稿中共收录了九个剧本,编剧取材于著名的中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基于雨果的《九三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伏尼契的《牛虻》、徐渭《玉禅师》原著基础上进行的话剧剧本创作,还有根据文献资料创作的《弘一法师》、《庄周戏妻》,其中《弘一法师》是传记体文献剧。还有两个剧本是在现当代小说基础上改编成的剧本,如改编自当代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的《主角》,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另一个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尘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YSB037)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国立剧专成立前中国话剧的相关概念和观念基础(新剧、文明戏、话剧、国剧等),国立剧专的话剧教育方式与特色及其对此前话剧教育(北京 人艺剧专 、北京艺专戏剧系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等)成果的继承和超越,较之于同时期话剧教育(延安 鲁艺 、 孤岛 上海的戏剧学校等)的独特性,校长余上沅与熊佛西民国时期戏剧教育观念的异同,余上沅戏剧教育观念对剧专师生的影响,剧专教学与学术研究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国立剧专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值得珍视的教育传统及其当代演化等。本书是一部围绕民国时期国立剧专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研究的学术著作,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汇集了著名剧作家喻荣军的8个话剧作品《家客》《不可说》《孟小冬》《星期八》《你们怎么能打一个小女孩的脸》《大道》《美好的事情》《人世间》以及3篇创作感想。各剧聚焦社会热点,生活内容丰富,艺术功力饱满,尤其重视现代人的心灵观照,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加上文字畅达,堪称佳作。不少作品都已搬上舞台,深受观众好评。该书被列为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的 海上风`艺术文丛 系列,从一个方面呈现了作者在2014至2023年间在话剧创作方面的艺术水平与工作成果。
梁淑安编著的《话剧史话》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遮的变化,中国文学进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期,戏剧也不例外。清王朝长久闭锁的国门被列强以武力强行打开以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当“泰西新声共太平洋澎湃而来”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戏剧舞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从此一种新式的、能够更好地表现现代民众生活的戏剧形式出现在了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并逐渐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话剧史话》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中国戏剧从远古走来,发展到宋元南戏,作为艺术的戏剧正式形成了。它至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这800年问总体上看,经历了三个季节或周期:前五百年是 作家戏剧 时代,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高则诚、汤显祖、李玉、李渔,一直到17世纪*后十年的洪异和孔尚任;思想大师林立,文学巨匠辈出,他们的作品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史、艺术*杰出的,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秀的。后三百年是地方戏的兴起.经 花雅之争 到京剧的诞生,再到20世纪初西方戏剧的传人,一直到当代;再也没有站立起几个甚至是一个可与关汉卿、汤显祖,可与莎士比亚、奥尼尔相比肩的戏剧文学大师。这三百年问是 演员戏剧 时代,当然也是群星闪耀,百花争艳。
\\\"《暗恋桃花源》(首演于1986年):年轻恋人分别45年后再度相遇,捕鱼人回家发现妻子已另有家室沧海桑田——关于追寻、失去、擦肩而过的爱情、啼笑皆非的命运。 《宝岛一村》(首演于2008年):一个发生在 眷村的故事,关于大时代下个体生命的浮沉。从“想回去”到“回不去”,一生的时间*后不过诉说为一个故事。 《如梦之梦》(首演于2000年):一个跨越时空,勾连前世今生,环环相扣的故事,一首有关命运的史诗。“你这一生中的谜,必须要用其他的谜才能解开,就像有的梦,必须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水中之书》(上剧场版首演于2016年):苦恼的年轻人偶然穿越时空遇见幼时的母亲,明白瞬间的快乐记忆也可以是永恒。“雨落在窗上,就像水在写字”,人生难免遗憾,所以 要享受刹那的欢愉。 《圆环物语》(首演于1987年):都市
全书以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为集中考察对象,分“孤岛”和全面沦陷两个时期,论述了1937—1945年间上海话剧的发展流变。在对剧人、剧作的回溯中,鲜活的历史——一张张面容、一段段故事、一幅幅图画如在读者目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史实为据,对当时的剧人、剧作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了历来不受重视的“笑剧”(喜剧)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大大丰富了特殊年代上海剧运的面貌。
全书以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为集中考察对象,分“孤岛”和全面沦陷两个时期,论述了1937—1945年间上海话剧的发展流变。在对剧人、剧作的回溯中,鲜活的历史——一张张面容、一段段故事、一幅幅图画如在读者目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史实为据,对当时的剧人、剧作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了历来不受重视的“笑剧”(喜剧)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大大丰富了特殊年代上海剧运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