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双云1942年在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的《初期职业话剧史料》,是我国*早的一本有关职业话剧团体演出的史料文献,出版至今,未曾再版过,是今天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早期职业话剧史料。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原书破损严重,本次出版利用各图书馆的馆藏,对全书进行了刊误和史料的补订,重新予以校点,使全书完整的面貌得以保存。
本文集收录了黄会林、绍武自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的学术研究论著和文学艺术创作。计分十二卷。卷至第六卷包括话剧、电影、电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学术研究性文字;第七卷至第十二卷则为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话剧、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 本卷为现代话剧史卷。收录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发行、现已绝版的《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
《话剧的足迹--读剧札记》是我国*名戏剧 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胡可的读剧札记,作者从抗日战争 时期开始即在延安和根据地从事戏剧创作和戏剧作品 的评论工作,从1940年一直持续到1966年 文革 开 始。很多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受到广大观众和戏 剧界同仁的好评。改革开放后,作者曾任解放军总政 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和中国戏剧 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多年以来始终笔耕不辍。本书稿 从其戏剧评论中精选出几十篇读剧杂记,读者从中可 以领会到老一辈戏剧家深厚的戏剧理论造诣。
《从梦想到现实(李宝群戏剧随想集)》是总政话剧团编剧李宝群从事戏剧剧本创作多年的随感文集。书中收录了他对中外戏剧大师、中外戏剧经典剧目及自己创作剧目的读书随笔及所感所想。因其在国内成功的践行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理念,在业内评价很高,本书的出版,对戏剧爱好者及业内人士研究戏剧大师、经典作品及现实主义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依文学史与戏剧史成例,《话剧与社会--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文献史料辑》在“三十年代”名下所选资料,时间范围为1928年至1937年(截至抗战爆发),个别资料的时间稍有下延。 按照丛书统一要求,本书所选资料分原始史料与重要文献两部分,每部分资料以话题的相近性归类编排;同类资料,以发表或出版的时问先后为序。本书由刘子凌编。
李涛编著的《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分四部分:部分对上海话剧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上海职业话剧的商业化特征及生产机制进行分析,特别指出传媒在这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了上海职业话剧在审美趣味上对市民心理的迎合,并客观指出其得失;第四部分从剧院、剧团、剧评三个方面提出论点,认为上海职业话剧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
本书作者黄益倩是个真心喜欢话剧和真想研究话剧的学人,多年的学术积累和访问调查让她能够从文学史与话剧市场现状出发,准确把握和深入开掘这一论题,学风扎实严谨,逻辑思维清晰严密,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论阐释。而多年的京城求学经历也沉积为其浓厚的京味儿文化情结,形诸笔端、化入文字,情绪的自然流露使论著不乏文化的诗意,韵味久长。 对于今天处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话剧发展而言,从京味儿话剧这一成功个案的解读中寻求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之途,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寻求与世界艺术的交流对话,即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了。
梁淑安编著的《话剧史话》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遮的变化,中国文学进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期,戏剧也不例外。清王朝长久闭锁的国门被列强以武力强行打开以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当“泰西新声共太平洋澎湃而来”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戏剧舞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从此一种新式的、能够更好地表现现代民众生活的戏剧形式出现在了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并逐渐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话剧史话》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